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的研究揭示,奶牛的“偷奶”习性在美国牛场引发了H5N1流感的严重爆发。这一重要发现已被刊登在《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期刊上。
研究指出,奶牛的“偷奶”行为可能是引发美国H5N1流感疫情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中国农业科学院提供了相关图片资料。
H5N1亚型的高致病性禽流感被视为一种关键的人兽共患病。自2021年起,一种新型的H5N1病毒在全球范围内导致多国发生家禽及野鸟感染疫情,病例数已超过万起。
2024年3月,美国奶牛感染了H5N1病毒,这一病毒在17个州的超过1000家奶牛场引发了疫情,奶牛的死亡率攀升至10%。此外,41名奶牛场工作人员也受到了感染。这一情况对全球乳业及公共卫生构成了严重威胁。病毒对奶牛的乳腺造成了严重损害,并污染了牛奶。在美国,市面上25%的牛奶在检测中被发现含有H5N1病毒的基因。尽管H5N1病毒作为一种典型的通过呼吸道传播的病原体,其如何侵袭奶牛的乳腺一直是个未解之谜。
研究人员指出,奶牛在养殖过程中会表现出“自吸乳”或“互相吸乳”的“偷奶”行为,这一现象在奶牛养殖领域尤为常见。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奶牛的口腔组织中存在大量的唾液酸受体,这为H5N1病毒通过受污染的饲料和水途径感染奶牛创造了有利条件。病毒在口腔内能够持续复制并排泄数日,而奶牛特有的“自吸乳”或“互相吸乳”的“偷奶”行为又使得病毒得以传播至乳腺。
研究进一步证实,疫苗接种能够彻底防止奶牛遭受病毒侵袭。由此,我们能够通过严格管理“偷奶行为”以及实施疫苗接种,达到对奶牛H5N1流感的精确且高效的防控。这一研究成果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项目的资助。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