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长子县简介
长子县坐落于山西省东南部,紧邻长治市西部。该县总面积达1029平方公里,下辖5个镇和18个乡,总人口为32.1万人。县政府设在城关镇。县内地形呈现西高东低的特点,是太岳山脉通往长治盆地的过渡区域。西部山区地势险峻,从南至北,发鸠山连绵起伏。境内知名的峰峦包括顶顶山、方山、雨井山等,其中方山为最高峰,海拔高达1646米;而中部、北部和东部地区则宽广平坦。长治盆地的海拔介于900至千米之间,这一区域构成了盆地的重要部分。在县域内,主要的河流包括岚河、雍河、丹河以及浊漳河等,其中尤以浊漳河的规模最为宏大。浊漳河也被称为漳河南源,它的源头位于发鸠山东麓,属于海河水系,全年水流不息,自西向东再转向东北,最终汇入长治市区。排在第二位的则是岚河,它起源于屯留盘秀山,在县域内流淌约33公里,属于季节性河流。长子之地,据传乃远古时期尧帝封予其长子丹朱的封地,故而得名。在秦朝时期,此地为上党郡的治所。西汉时期,设立了长子县,该县隶属于上党郡。历经汉、魏两朝,长子县名未变。至东晋十六国时期,慕容永占据长子,并在此称帝,建立西燕国,使其成为国都。北魏时期,长子县依旧存在,但到了北齐时期,该县被废除。隋朝开皇九年,寄氏县迁移至此治理,到了开皇十八年,县名又恢复为长子。自此之后,县名沿袭至今,未曾更改。全县耕地面积达到54.3万亩,主要种植玉米、高粱、谷子、小麦、薯类和豆类等农作物。此外,还有麻皮、油料、甜菜、药材等经济作物。该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煤炭、铁、硫和碘的储藏量极为可观。工业生产方面,涉及煤炭、机械、电力、化肥、水泥、炼铁、印刷、建筑、材料、皮革等多个领域。其中,煤炭年产量超过84万吨。太焦铁路贯穿长子县东南区域,长治至屯留的支线公路亦穿过县城。县内道路纵横交错长子县年gdp,实现了乡乡、村村通公路。党参是长子县的一大特产。而且,长子县的理发技艺是民间流传已久的传统手艺,拥有数百年的历史。“长子炒饼”色泽诱人,味道鲜美,历史悠久,是长子县独有的美食。在解放前,长子县的发展受到了自然经济、封建土地制度、小规模经营模式以及落后生产力等多重因素的制约。粮食产量不稳定且偏低,灾害频发。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改造持续推进,农业生产条件逐步得到改善,农业科技推广步伐加快长子县年gdp,生产力得到释放,粮食产量持续上升。尤其是近期,我县着力推进节水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和观赏农业的发展,培育出了宋村万亩农业综合开发区等众多农业精品项目。长子县的蔬菜生产规模庞大,效益显著。1998年三月,我县荣获“中国青椒之乡”的称号,由中国特产之乡推荐委员会评定。自那时起,全县的蔬菜生产规模逐年扩大,菜农们的生产热情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山区,烤烟的种植和薄荷的栽培成为了农民们脱贫致富、迈向小康生活的主要途径。此外,畜牧业也成为了我县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产业。农业产业化步伐持续加快,全县范围内已成功打造了粮食、蔬菜、畜牧、果品、烟草等五大生产基地,并形成了以粮食、蔬菜、畜牧、烤烟为主导的四大产业体系,探索出了一条集生产、加工、销售以及贸易、工业、农业于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