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7月6日,中新网报道,夏日炎炎,气候湿润,这样的天气条件使得病毒和细菌得以迅速繁殖,形成了理想的生长环境。与此同时,人们在户外游玩时,与大自然亲近的机会增多,这也无形中提高了感染病毒的风险。专家指出,蜱虫在山林和乡村地区较为普遍,它们常常吸附在人的皮肤上,通过吸血的方式传播多种病原体。若不幸被其叮咬,可能会诱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等急性传染病,这些疾病来势汹汹,对健康构成极大威胁。因此,在夏季外出时,务必采取防护措施,以防蜱虫叮咬。
近期,一位名叫吴奶奶的73岁老人(化名)在家人搀扶下抵达了浙大邵逸夫医院绍兴院区。她向医生陈述道:“我已连续发烧四日,身体极度乏力,全身肌肉持续酸痛,而且频繁出现恶心欲吐的症状。”
急诊科的医生们保持高度警觉,在详细询问了病史之后,迅速进行了血液检查。不久,检验科的电话铃声响起,报告了令人担忧的结果:“白细胞计数异常低,仅为1300,中性粒细胞更是降至极低水平。”得知这一情况后,急诊科的医生立刻联系了肝病感染科的专家王延君医师。两位医生随即来到患者床边,对吴奶奶的病史进行了细致的回顾,发现她此前并无任何基础性疾病。
医生听闻她最近在当地采茶达一个多月,且在短短4天内白细胞和血小板数值骤降,立刻心生疑虑:这难道是发热伴随血小板减少的综合病症?同时,他对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的可能性保持高度警惕。
据调查,该综合征,即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症,是由一种名为新型布尼亚病毒(亦称大别班达病毒)所引发的急性疾病,其致死率在15%至30%之间,主要流行于山区及丘陵地区,发病时间贯穿全年,尤其在春夏季更为常见,且几乎所有人群都存在感染风险。
蜱虫叮咬是此病传播的关键方式,缺乏有效防护时,接触患者或病亡者的血液、带血的分泌物、排泄物及其相关污染物都有可能引发感染并发病。该病的潜伏期大约在1周到2周之间,而在人传人的病例中,潜伏期通常介于6天到9天。
吕芳芳,担任浙大邵逸夫医院绍兴院区副院长及肝病感染科主任医师,正在门诊部为患者进行诊疗。相关图片由浙大邵逸夫医院提供。
专家指出,这种疾病在初期往往发病迅速,常伴有高烧,并伴随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肌肉疼痛和腹泻,极少数患者会出现意识模糊。在疾病的高峰期,这些症状可能会与发热期同时出现,表现为持续的高烧和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也会显著加剧。重症患者还可能出现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症状,并伴有烦躁不安、谵妄,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抽搐和昏迷,这些情况可能导致因循环衰竭、呼吸衰竭或出血而死亡。
与患者家属交流完毕,医生迅速联络疾病控制机构开展新型布尼亚病毒的确诊检验,同时将吴奶奶接入医院接受治疗,并对其进行了单独隔离。医院肝病感染科的主治医师方莉在了解患者病情后,立刻对病人进行了细致的床旁全面检查,观察到她的腹部和会阴区域有零星分布的红色皮疹,且没有发现蜱虫的身影。
方莉与家属进行了交流,向他们通报了病情的严重性,同时详细讲解了防护措施的关键点,并提醒所有医护人员要严格执行接触隔离、飞沫隔离措施,外出进行检查时也要做好隔离,同时确保所有标本都贴上隔离标识。第二天清晨,疾控部门反馈了检测结果,结果证实了患者的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呈阳性。
新型布尼亚病毒势头猛烈,一旦疏忽大意,便可能引发严重后果。令人忧虑的是,病毒已悄然侵袭了吴奶奶的心脏、胰腺以及消化系统。方莉果断采取措施,加大法维拉韦抗病毒治疗力度,同时强化辅助治疗措施。在一周的感染科医护团队专业治疗后,吴奶奶的精神状态和食欲逐渐恢复,各项检验指标亦逐步改善,心肌酶谱逐渐恢复正常,胰腺炎症状亦有所减轻。
专家指出,居住或旅游于山区、丘陵地带及森林等高发区的人们,应尽量穿着长裤长袖衣物,并确保裤腿扎紧,适当使用驱虫产品,加强个人防护措施,以避免蜱虫叮咬。一旦出现发热、肌肉酸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此外,在救治与护理患者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及陪护人员均需严格执行个人防护措施;在接触患者的血液、分泌物以及排泄物时,必须佩戴口罩和一次性乳胶手套;而在进行气道操作时,则需额外佩戴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