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七里海湿地无人机巡护!智能设备如何守护候鸟驿站?

正在起飞的无人机。

宁河区委宣传部供图

">

正在起飞的无人机。

宁河区委宣传部供图

红外热成像云台摄像机。

傅丽娜摄

">

红外热成像云台摄像机。

傅丽娜摄

声纹采集器。

张立勋摄

">

声纹采集器。

张立勋摄

天津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

无人机巡护,让候鸟驿站更智能

在设定好飞行路径之后,该设备能够实现自动巡航,且全天候工作,毫无间断,一旦电量耗尽,便会自行寻找充电点。据天津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韩克武介绍,得益于这些全天候运行、全面覆盖、自动化操作、常态化部署的无人机等技防设施,其智能化程度之高,令人赞叹不已。

天津市宁河区的七里海湿地,作为东亚至澳大利亚迁徙路线的关键停歇地,承载着重要的生态功能。韩克武在此工作了十六载,亲身目睹了监测技术的显著提升。这片占地149.28平方公里的湿地,过去主要依赖人工巡护。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湿地增设了摄像头、监控塔和监测车等设备,以技术手段辅助人工防护。

_鸟类科学视频_关于鸟护鸟的宣传语

芦苇荡等区域地形复杂,视野受限,因此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设置了5个智能无人机机库。这些机库能够独立执行无人机放飞任务。同时,5架无人机可一同升空作业。大约20分钟内,它们便能完成一次全面高效的地域巡护。

为了减少无人机巡逻对鸟类可能造成的干扰,工作人员特意将无人机的飞行高度提升至鸟类日常活动层次之上。此外,他们还依据季节性的生态监测信息,在鸟类繁殖季节、栖息地等生态敏感时期和区域,灵活调整飞行路径,确保与鸟类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既能保证巡护工作的顺利进行,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野生动物的惊吓。”无人机操作员杨林这样说道。

自去年起,七里海湿地的守护工作已提升至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防护体系。通过采用鸟类影像监控、电子围栏、无人机等前沿感知设备,打造了一个集监测传感器、监测平台以及决策指挥中心于一体的“天空地”综合监测网络。

田秀静主任指出,借助先进科技手段,对七里海湿地的保护工作实现了更加精确、全面和体系化的提升。

湖南永州千年鸟道

科技护鸟网,让迁徙路线更安全

炎炎夏日,位于湖南永州零陵区大庆坪乡的候鸟保护监测站内,护鸟营的营长眭加武正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屏幕,红外热成像技术呈现的画面上,成群的鸟儿正飞越湿地。他感慨道:“以前我们只能依靠‘铁脚板’在山中巡检,而现在,我们实现了‘空中俯瞰、地面巡查、网络监控’的全方位监测,效率更高,也更精准。”

湖南永州的千年鸟道每年都是迁徙候鸟的聚集地。目前,科技的进步推动了护鸟方式的革新——无人机、铁塔视频监控以及AI智能监管系统共同构成了一个全天候的守护网络,确保了候鸟在迁徙过程中的安全。

眭加武指出,零陵区创设了“空中广角巡查、林中日常巡查、田间队伍巡查”的智能巡林机制,并在关键山岭和路口部署了42套视频监控装置、80个语音播报摄像头。针对候鸟迁徙的路径,运用红外相机和铁塔视频监控设备进行全天候的固定点拍摄。

当您踏入候鸟栖息地,猎捕鸟类行为是严格禁止的!每当有人接近永州蓝山县的白鸤洞候鸟保护监测站,红外感应装置便会自动启动智能广播系统。蓝山县在候鸟保护的要地设置了22个智能摄像头和语音警示的警戒柱。此外,在蓝山县南风坳的山顶,7座通信铁塔稳稳地矗立在那里。塔顶装备的可见光热成像双光谱摄像机,犹如敏锐的鹰眼,对全县候鸟迁徙的关键保护区域——覆盖面积达400平方公里的山林——进行了全面监控。

湖南铁塔永州分公司的刘昶人员阐述道:“我们于高耸的铁塔之上部署了高清可见光热成像摄像头,借助‘AI算法’与‘电子围栏’技术,对候鸟迁徙路线及自然保护区等区域实施全天候监控。”

借助铁塔上的视频监控设备,保护候鸟的工作人员可以实时观察候鸟的栖息状况,一旦发现猎捕鸟类等异常现象,监控系统便会自动发出警报,有效提升了候鸟保护工作的效率。

兰州大学生态学院张立勋教授团队

听声可识鸟,让监测保护更有力

“啾啾声,布谷声,呱呱声……”在兰州大学生态学院“野生动物动态监测与感知平台”的门口,张立勋教授头戴耳机,细致地聆听系统内播放的各类音频。

这些声响源自数十公里之外的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的三河口天鹅滩。张立勋向学生们介绍道:“这里可以听到珠颈斑鸠的鸣叫、灰喜鹊的啼鸣、乌鸫的歌声以及斑嘴鸭的叫声……”

张立勋频繁前往天鹅滩进行观鸟、捕鸟以及保护鸟类的工作。为了对鸟类进行监测与维护,他的身影穿梭于甘肃、青海、西藏等众多省份,积累了丰富的鸟类相关数据和资料。近年来,张立勋深刻体会到了技术在鸟类监测和保护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天鹅滩河滩栈道附近,有一件类似足球大小、蘑菇形状的绿色铁制设备正在运作,这正是将声音传递至“野生动物动态监测与感知平台”的关键装置。该设备名为声纹采集器,具备全方位捕捉鸟类声音的功能,并将所收集的信息存储于平台或实时传输。

收集声音是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通过这一方式,我们能够洞察某一区域的鸟类生态网络特性,诸如何时、何地、何种鸟类以及其数量等,这些信息均至关重要。张立勋指出,相较于人工录音,声纹采集器具备全天候、常态化的采集能力,并且其采集结果更为精确。目前,张立勋的团队已在兰州及其周边地区部署了60台声纹采集器。

“野生动物动态监测与感知平台”不仅是一个信息接收的场所,AI识别系统在辅助研究上更是表现出色。自去年6月该平台正式启用至今,已陆续收集了超过32万条具有重要价值的鸟类声纹数据。研究团队构建了AI识别系统,并不断对其听声识鸟的能力进行训练,目前其识别的准确率已突破85%。

科研与保护本就密不可分,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监测与保护工作更加有力,张立勋这样表达了他的观点。

《 人民日报 》( 2025年06月27日 14 版)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所有文章图片内容,由AI一键生成,根据关键词和其他参数进行文章自动采集、加工、发布。不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时效性负责。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长子县融媒体中心 www.zzc-media.com XML地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证号:1412020002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证号:104420004 备案号:晋ICP备19004532号-1
友情链接 互助县树人高级中学 永川行政服务中心 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政府舜耕街道办事处 邢台市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培训中心

关于站点

‌长子县融媒体中心‌是长子县的一个重要媒体机构,主要负责新闻宣传和媒体融合工作。由原‌长子县广播电视台和‌长子县新闻中心合并组建,成立于2018年12月,标志着长子县新闻宣传工作进入了融合发展的新时代‌。长子县融媒体中心位于山西省长子县会堂四楼,是长子县新闻发布和宣传活动的主要枢纽‌。

搜索Search

搜索一下,你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