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资本局于6月30日发布报道,指出今日A股市场完成了上半年的年度总结。观察上半年的市场走势,可以发现主要股指普遍呈现上涨态势。具体来看,上证指数涨幅达到了2.76%,而北证50指数的涨幅更是高达39.45%,国证2000指数的涨幅也超过了10%。
红星资本局观察到,在今年上半年,公募基金经理离职的人数达到了182位,这一数字已经打破了近十年来同期的最高记录。在离职的名单中,不乏一些在公募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资深基金经理和行业领军人物。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今年已有超过2500只基金产品经历了基金经理的变动。
总体来看,截至6月30日,公募基金经理的人数达到了4042人,这一数字也是近十年来所见的最高点。与此同时,行业正加快摆脱“明星效应”,而团队协作的模式逐渐成为行业的主流趋势。
离任人数为近10年同期最高
含多位公司“顶流”
Wind的数据揭示,截至6月30日,今年已有182名基金经理选择离职,这一现象波及到了99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对比往年的同期数据,这一离职人数达到了近10年来的顶峰。具体来看,2016年至2024年的同期离职基金经理数量依次为72人、81人、84人、116人、127人、140人、137人、142人、160人。
从管理人的视角来看,大型公募基金的总人数相当庞大,而离职的基金经理人数亦相对较多。在众多基金公司中,嘉实基金表现尤为突出,旗下共有12位基金经理离职,位居行业首位;紧随其后的是华夏基金,有5位基金经理离职;国泰基金、招商基金、广发基金、中银基金、南方基金、永赢基金、信达澳亚基金以及华泰证券资管,均各有4位基金经理离职。
上半年离任基金经理数量较多的公司 截图自wind
离职的基金经理阵容中,众多在公募领域颇具声望的资深人士名列其中。以嘉实基金为例,在2月26日,享有盛誉的基金经理洪流宣布辞去管理4只基金的职务,随后选择离开;而在2月24日,金猛亦宣布卸任他所负责的全部基金。据资料显示,洪流在证券行业拥有25年的工作经验,担任基金经理的生涯长达近10年;金猛在基金管理方面的资历也超过了6年。
值得注意的是,在离职之际,洪流承受了不小的业绩负担。据Wind数据披露,他所负责的嘉实阿尔法优选和嘉实品质优选的任职回报率分别达到了-48.66%和-45.40%,这一回报率在业内已经处于较后的位置。
红星资本局调查发现,今年来,不少“顶流”基金经理因业绩不佳而黯然离职。同时,受到市场环境变动、考核压力增强以及薪酬减少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他们中的许多人选择了主动辞职,去寻找新的职业道路。
宏利基金的王鹏、华商基金的周海栋、南方基金的王士聪以及景顺长城基金的鲍无可等业绩卓越的基金经理,在当年纷纷选择离职,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基民心中享有“中流砥柱”、“宝藏级基金经理”的美誉。
周海栋,这位市场上难得一见的“双十基金经理”,他的职业生涯已超过十年,且年化收益亦超过十年,却在1月份传出了离职的消息,到了3月份,这一消息得到了官方的确认。在业绩方面,华商新趋势优选基金是周海栋管理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只基金,自2015年5月开始管理,直至今年3月份卸任,他已管理了近十年。在这期间,该基金的回报率达到了惊人的368.34%,在同类基金中位居首位。
基金经理总人数也创新高
行业去“明星化”加速
总体而言,wind的数据揭示,截至6月30日,基金经理的总数达到了4042名,这一数字与近十年来的最高点持平。较之年初的3953人,上半年基金经理的人数实现了89人的净增长。对比2020年初的不到2200人,经过五年多的时间,基金经理的总数即将实现翻倍的增长。
离职人数创下新高,与此同时,基金经理的整体数量实现了显著增长,公募基金领域的基金经理群体似乎正经历一场新的变革。红星资本局观察到,自今年起,行业逐步摒弃“明星效应”,团队协作模式逐渐成为主流。这一变化不仅是为了应对资深基金经理的离职,更是基金公司为了培养新一代人才以及增强投资研究团队间协作的举措。
根据Wind数据,截至6月30日,今年共有2525只产品(包括2025年新发行的产品)经历了基金经理的调整。在主动权益基金领域,有703只基金发生了基金经理的变动,其中244只属于新增共管,这一比例达到了约35%。
3月25日,广发基金刘格菘管理的广发小盘成长(LOF)基金新增陈韫中、吴远怡共同负责。在此之前,陈韫中与吴远怡,两位管理经验不足五年的基金经理,在业内已崭露头角,享有一定声誉。吴远怡独立掌舵的广发成长领航一年持有和广发价值核心基金,在去年年底,是少数几只同时大量持有泡泡玛特(9992.HK)和老铺黄金(6181.HK)这两只表现强劲的股票的基金产品(不包括QDII类产品)。
然而,并非所有共管模式都能实现“1+1大于2”的预期效果。据申万宏源金工研报分析,许多基金经理管理的主动权益产品可能只是“以老带新”,并未真正实现投资范围和深度的拓展:尽管这些基金产品表面上由多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但实际决策权可能完全集中在一位核心经理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