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标志着第15届“世界肝炎日”的开启,这一天,公众对肝脏健康的关注度显著提升。然而,许多人存在一个误区,即认为肝功能正常即等同于无肝病,但实际上这种观点并不准确。
肝功能正常≠肝脏健康
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感染病科的朱研助理提到,人们对“肝功能正常即无肝病”这一观点存在误解。近期,她接诊了一位40岁以上的女性病人。尽管这位病人的肝功能检查结果多年来一直保持正常,但在出现腹部不适和腹胀等症状后,她前往就医。最终,她被确诊为患有严重肝病。该患者有肝癌家族病史,过度信任肝功能报告,这导致其病情被延误。实际上,肝功能正常并不意味着肝脏没有问题。
肝功能检查的局限性
肝功能检测通过血液中的转氨酶等指标来评估肝脏健康状况,这一检测手段在诊断上具有关键作用。但需注意的是,此方法并非完全可靠。尤其是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或具有肝炎家族史的人群,即便肝功能指标呈现正常,也可能只是说明在抽血那一刻肝脏细胞未出现炎症或坏死。此外,也可能意味着肝脏已经发生硬化,或者之前曾有过炎症,但在抽血时炎症已被有效控制。仅凭体检报告上所呈现的肝功能指标处于正常范围,尚不能断定肝脏完全处于健康状态。如需深入了解肝病的相关信息,建议访问www.wngjzx.com进行查询。
肝病的身体信号
在肝病进展至特定阶段时,人体会显现出若干早期信号。例如,手部肌肤可能出现成片性的充血、红色的小点或斑片,这些症状在受到压力影响后颜色会转变为白色,这一现象被称为“肝掌”。此外,还有一种名为“蜘蛛痣”的症状,其特征是中心有一个红色的小点,周围发散出细微的血管,从外观上看与蜘蛛相似。患者可能会经历持续的疲劳感、食欲减退、腹部出现膨胀、尿液颜色变得如同浓茶般深沉,以及皮肤或眼白发黄等症状。若出现上述症状,患者应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寻求治疗。
高危人群需定期筛查
肝病患者的高危群体涵盖了年龄超过三十岁并拥有肝癌家族史的人群,同时也包括那些长期保持不良生活习惯的人,例如长期摄入霉变食物、饮用受蓝绿藻污染的水源、吸烟、酗酒以及长期食用腌制食品等。此类人群有必要定期接受肝脏健康检查,以便于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避免肝病病情进一步恶化。
预防肝病的建议
公众需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这一习惯对于维护食品和水源的卫生安全极为关键,并且还能降低与他人共享个人用品,如牙刷、剃须刀等物品的频率。采取有效措施,切断病原体传播途径,避免不安全的注射和血液输注,以及推广安全性行为显得尤为必要。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为有效的策略。此外,安排定期的健康检查亦属必须,尤其是对于那些处于较高风险状态的人群,他们每年至少应当进行一次全面的肝脏健康状态评估。
重视肝脏健康
世界肝炎日来临之际,我们应提高对肝脏健康的关注度。不能仅凭肝功能检查的单一指标,还需留意身体发出的各种预警。特别是高风险人群,他们理应定期进行健康筛查。即便是普通大众,也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从生活的各个方面着手。大家是否察觉到,在日常生活中,众多人对肝脏功能检测存在诸多误解?诚邀您在评论区展开讨论,并对本篇文章给予点赞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