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中旬,日内瓦会谈的结果正式对外公布,这一进展的规模明显超过了美国国内的预期水平。但在谈判的过程中,诸多问题相继浮现。在关税、稀土等关键议题上,美中两国展开了激烈的对抗。
会谈初现成果
在日内瓦举行的会谈中,美国代表团提出了一项建议,内容涉及取消针对中国实施的关税。这一建议提出的前提是,中国方面不会采取任何报复行动。这些关税的设立目的相对清晰,其中20%的关税是基于“中国出口芬太尼”这一理由,而剩余的10%则被视为对等关税的启动条件。此次会谈所取得的成果,在美国国内引起了意外的反响,同时也反映出双方在谈判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某种真挚态度。
芬太尼关税玄机
美国以芬太尼问题为名设立关税,这一举动并不恰当。按照国际惯例,多数国家通过进口渠道对芬太尼实施管理,但美国却将责任归咎于中国。所征收的30%关税宛如“定时炸弹”,美国意图通过这一手段向中国施压,以谋取私利。然而,这种做法在国际社会难以获得普遍认可。
美企稀土困境
我国已于4月份放宽了针对稀土出口的反制关税限制,然而,美国企业依旧未能获取稀土资源。这一情况下,美国企业不得不向特朗普和贝森特施加压力。至5月底,他们的情绪变得难以控制,公然指责我国“违背了协议”并“扣留了稀土”,但事实并非如此。美国企业在稀土方面的困境实际上揭示了美国在贸易争端中的不利处境。
议程辛苦紧张
本次谈判的日程被安排得十分紧密,以至于两国代表在会议室中一同享用晚餐。根据常规流程,中美两国预计在次日谈判结束后公布联合声明。在会议即将开始之前,美国媒体已经获取了美国谈判的详细信息及其所持有的策略“筹码”,这一情况充分表明了各方对此次谈判的极大关注。
美国筹码暗示
美国媒体报道指出,白宫团队持有观点,若中国作出提供稀土资源的承诺,美国将对之前针对发动机出口、乙烷化学品、芯片设计软件等领域所实施的禁令作出灵活的调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禁令是特朗普近一个月内对中国实施的报复措施,其背后的真实目的存在疑问,或许仅仅是美国为自己设定的新的谈判筹码。
美国稀土困局
美国企业因稀土资源短缺而面临挑战,部分企业已暂停生产,而其他企业则转而以高价购买稀土或等待企业关闭。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国际合作、投资新建生产线等手段减轻稀土短缺的影响,然而,这些举措并未带来预期的显著效果。特朗普对此评论称,中国是一个难以应对的对手,这一言论进一步凸显了美国在稀土问题上的困境。
本次中美之间的交流讨论涉及了广泛的利益分歧,关于美国所采用的策略是否能够达成既定目标,目前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在此,我们诚挚地邀请广大读者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并且我们也鼓励大家点赞并转发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