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香港升学考试期间,众多高考生将医学专业作为首选,这一趋势再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因素促使他们对医学领域产生了如此浓厚的兴趣?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将进行深入的分析。
状元学医成风
在香港举办的今年DSE及IBDP升学考试中,约50名考生荣获了状元等荣誉。据公开资料,在这16位状元中,11人表示了希望投身医学领域的愿望,其中一人计划专注于兽医学习。在IBDP考试中,至少32位成绩斐然的状元对精神病学、传染病学等医学专业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香港考试及评核局公布数据,表明今年参与香港中学文凭考试的人数累计达5.5万,较去年同期相比,增幅为10%。
历年学医比例高
在香港地区,历年来高考成绩优异的学生中,大约有七成倾向于选择医学专业深造,这一趋势在最新年度依然保持不变。根据“香港01”等媒体长期以来的报道,香港高考状元的医学专业选择比例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这一现象的产生,与医生职业所享有的崇高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收入水平以及稳定的工作性质等因素紧密相关。
“终极状元”回馈社会
今年DSE考试中诞生了“状元之冠”王海博,此君内地出生,香港中国妇女会中学为其提供了完整的教育。在媒体访谈中,王海博透露,鉴于香港医疗体系面临重大压力和医生资源不足的现实,他选择加入医学行业,旨在为社会贡献力量,助力香港医疗事业的进步。
学医成本与回报
在中国内地和香港,医学教育的规范要求极为严格,学习年限较长,同时学费也相对昂贵。以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开设的内外全科医学士(MBBS)项目为例,其规定的标准学制为六年。医学院学业结束后,学生需接受为期半年的内外科实习,此阶段的学习与临床实践至关重要,是他们迈向医生职业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他们开始获得稳定收入的时间节点。在香港公立医院,住院医师的月薪由基本工资和各类补贴组成,其收入总额介于7.7万至15.5万港币,若换算成人民币,大致在7万至14万之间。
香港医疗现状
香港在医疗行业对从业者的选拔标准较为苛刻,并且每年输出的医学专业人才数量相对有限。截至2023年,香港注册医师的总数达到了16180人。若以每千人的人口比例来衡量,每千人中仅有2.1名医生,这一比例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邻近国家相比,显得相对较低。公立医疗机构中的执业医师占总数的46%,但这一群体却承担了大约90%的住院患者诊疗工作,这一情况反映出香港医疗体系所面临的压力极为显著。
应对措施与展望
2021年10月,香港正式推出了特别注册项目。自该计划实施以来,2022年香港接纳的非本地培训医生数量达到了67名。到了2023年年末,这一数字已经增长到124名。目前,香港已经认可了9所内地高校的医学学位,并且对20项医学专业资格予以承认。香港政府计划在本年度9月之前,将医学培训的配额提升至650个。香港医院管理局在控制成本的同时,对医生薪资进行了调整,增加了晋升的可能性,并对工作环境进行了改善。
香港顶尖学子对医学专业表现出浓厚兴趣,这一现象不仅体现了医学领域的吸引力,同时也暴露了香港医疗卫生体系现阶段的状况和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在医生资源不足的背景下,我思考香港能否通过采取一系列策略,有效减轻这一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