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感到惊讶的是,一名下肢完全丧失行动能力的患者,竟然凭借大脑的意志力重新恢复了行走的能力。这一引人注目的医学成就,正是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得以实现的。
瘫痪困局
徐亮,今年46岁,居住在湖北省麻城市。不幸的是,他一年前遭遇了一场车祸,生活由此陷入了持续的困境。这次事故导致他大脑严重受损,肌张力显著上升,进而使得他的双下肢完全丧失了活动能力。尽管他接受了持续的康复治疗,但遗憾的是,他至今仍无法站立,日常生活完全依赖他人的照料。他在多家医院接受过治疗,然而,医生普遍认为,他恢复行走能力的可能性非常渺茫。
武汉求医
2025年5月,徐亮抵达武汉。在协和医院,他接受了神经外科专家团队的全面检查。检查发现,徐亮患有脑外伤,这一损伤影响了他的运动神经通路,表现为肌张力提升与肌力减弱。这种损伤与脊髓损伤引起的瘫痪有所不同,脑部损伤导致的瘫痪情况更为复杂。截至目前,现有的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还无法直接解决这一难题。
创新方案
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该团队经过深入的探讨,成功提出了“脑-脊-机-复能”这一综合治疗策略。该方案首先采用脊髓电刺激技术来缓解肌肉的紧张状态,接着利用非侵入性的脑机接口技术来解析大脑运动皮层的神经活动,最终实现对外骨骼机器人的有效操控,形成了一个连贯的治疗流程。
手术见效
大约一个月前,徐亮顺利完成了由专业团队执行的脊髓电刺激电极植入手术。手术后的第一周,他目睹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转变,脊髓电刺激技术有效地降低了他的肌张力,原本僵硬的双腿逐渐恢复了活动能力,他甚至首次利用辅助设施实现了站立。在此过程中,他还利用了非侵入式脑电设备来采集脑电信号,并参与了基于运动想象的训练以及与外骨骼的协同训练。
重获行走
经过一个月的联合训练,徐亮掌握了利用脑电波操控外骨骼机器人的技能,并能独立完成行走动作。目前,他已成功出院。展望未来,他将在脑机接口病房内继续进行康复训练。
病房展望
协和医院设立的脑机接口医工融合病房已成功应用了非侵入式、半侵入式以及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该病房专注于弥合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的差距,旨在让脑机接口技术惠及更广泛的病患群体,力求为众多难以治愈的疾病提供新的治疗途径。
科技进步为瘫痪人士带来了站立和行走的可能性,若你周围有此类患者,你或许会好奇这项技术能为他们带来多少新的希望。在此,我们共同为科技的迅猛进步喝彩,为患者们加油鼓劲,并急切期待这一令人振奋的消息能够迅速而广泛地传播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