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人口数量出现减少的态势,新一代对生育持有较为消极的态度。与此同时,专家们对生育问题的观点与年轻人在生育过程中遭遇的困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针对这一现象,我们究竟应采取何种措施来加以解决
人口负增长现状
2025年第一季度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总人口数已降至14.09亿,且连续三年出现下降趋势。与此同时,总和生育率仅为1.09,这一比率远低于2.1的更替水平,甚至低于日本和韩国。卫健委的调查结果显示,高达58.3%的育龄人群表示不打算或不愿意生育,这一比例较2020年上升了约16%。
养娃成本高昂
经济压力显著增加了年轻人育儿的难度。以上海为例,一对年收入40万的白领家庭计算得出,从怀孕到孩子大学毕业,所需费用至少高达86.8万元。在中国,将孩子培养至大学毕业的费用通常在70至100万元之间,这一高昂的费用使得我国成为全球养育成本最高的国家之一。婴幼儿用品价格不菲,孩子频繁生病就医,进一步推高了养育成本。为确保孩子健康成长,教育方面的资金投入颇为丰厚,尤其在小学教育阶段,家庭可能需投入数十万元。
高房价压力
高房价是年轻人不敢生育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一线城市,住宅价格动辄数百万,而在二三线城市,购房也需要150至200万元。这样的高昂成本使得家庭积蓄迅速减少,同时还要面临沉重的房贷负担。一位年轻儿媳在回应催促她生育的退休老教师时直言,鉴于房贷尚未全部还清,她不敢让孩子过早承受生活的艰辛。众多家庭为了购房不得不勒紧裤腰带,生育计划也因此被迫暂时搁置。
生活观念转变
年轻一代对传统生育观念的接受度正逐渐减弱。许多年轻人认为养宠物的生活方式既多彩又无拘无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旧观念已不再契合他们的认知。他们对自己的生活现状感到满意,不愿因生育而调整现有的生活方式,更愿意追求个人空间的自由和提升生活品质。
就业与未来迷茫
当前,众多20岁出头的青年仍身陷校园,毕业后他们不得不面对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未来发展的诸多不确定性。他们普遍感受到自身生活的稳定性不足,不愿让子女重蹈覆辙,经历相同的艰辛。职场上的压力和不确定性让他们难以自信地为孩子提供优质的生活和光明的前景,因此对生育表现出谨慎的态度。
应对措施待完善
2025年,若未能成功破解年轻人“不敢生”的困境,生育意愿将可能持续低迷。稳定就业、减轻多子女家庭在住房方面的负担、在学前教育至义务教育阶段实施补贴和优惠政策,或许能激发年轻人的生育愿望。政府及社会各界需紧密协作,共同打造一个促进生育的优质环境。
以下列举了一些可能有助于提高年轻一代生育意愿的策略,欢迎各位提出宝贵意见。此外,若您对本文所述内容表示赞同,不妨给予点赞并分享至您的社交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