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菌因其独特的美味而受到欢迎,但食用时却可能面临不小的安全隐患。为了减少可能产生的法律纠纷,商家们开始提供“外带免责声明”。这种协议是否真的能免除责任?又有哪些具体的标准来判定责任
商家推免责协议
近期,众多野生菌餐厅为保障顾客安全,倡导合理点餐,并激励顾客在店内进餐,以降低携带野生菌类菜品离店的风险。据guanfang.vip网站透露,部分商家甚至推出了免责声明,规定消费者若需携带食品外出,需签署相应协议。该协议包含三项条款,明确指出顾客离店后若因任何原因引发不良后果,责任将完全由消费者自行承担。自协议被取走那一刻起即开始生效,然而,商家尚未公开透露是否有消费者已经签署了该协议并进行了外带。
商家解释协议目的
商家向记者透露,他们制定该协议的初衷在于避免顾客携带野生菌外出。他们担忧,野生菌在离店后,消费者在储存、加工、食用等环节可能会出现不当操作,进而产生潜在的风险。尽管已经实施了该协议,商家仍然更愿意消费者在店内用餐,因为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保障顾客的安全,降低潜在风险。
吃菌风险判定
顾客在野生菌餐馆就餐后出现中毒现象,引发对该餐厅是否应承担相应责任的讨论。该餐厅不仅提供食材,还负责烹饪,故此有保障食品安全之责。若消费者在餐厅用餐后出现不适,餐厅理应承担相应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亦明确规定,消费者有权向经营者或生产者提出索赔请求。
免责协议有效性
律师强调,涉及野生菌的免责条款并不自动获得法律认可。需审查商家是否已尽食品安全责任,以及是否已充分履行告知消费者义务。具体而言,需确认协议中是否详细列明了各种潜在风险。仅签订此类协议,并不能彻底免除商家的法律责任,这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其他中毒责任情形
在饭店对自行购买的野生菌进行烹饪以招待宾客时,若不幸发生食物中毒事件,邀请者和烹饪者所应承担的义务存在区别。若餐饮管理方未能充分执行其安全保障的职责,将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邀请者若不能证明提供者有过错,则无需承担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如果受害方本身也存在一定过错,那么可以相应地减轻侵权方的法律责任。
毒蘑菇识别误区
众多民众依据个人体验自行采集野生蘑菇,且坚信仅通过外观就能准确辨别。但即便是对蘑菇有深入了解的专家,在鉴定过程中也常常需要借助专业设备。许多有毒蘑菇外观看似普通,且多生长于清洁地带。再者,有毒蘑菇还可能被其他生物摄入,即便经过加热处理,毒素也不一定能够完全被消除。
您是否对商家发放的“野生菌外带免责声明”的免责效果产生疑问?我们对此保持中立立场。此外,我们倡导读者踊跃参与讨论,您可以通过点赞、分享或在评论区发表意见,来分享您的观点和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