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你爬一次,就能吹一辈子的地方。
西岳华山!
大约在3亿年前,这一地质现象诞生,当时古扬子板块与中朝板块发生了剧烈的碰撞,随后在燕山运动期间,这一区域的地壳隆起,形成了连绵的山峰。
历经数亿年的地壳运动,遭受风雪的洗礼,华山被塑造成险峻的千丈峭壁、刀削般的断崖,五座主峰宛如巨掌直指苍穹,其雄奇险峻的风貌堪称世间独绝。
此处不仅包含了“劈山救母”的神话故事,还蕴藏着“华山论剑”的武侠佳话,二者相得益彰,展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的完美交织。
八十年间,正值旧时代动荡不稳之际,华山尚未被商业开发,更无需门票,那时的华山会是何种景象呢?
让我们借助1936年德国女摄影师莫里逊所捕捉的影像,一同感受那未经雕琢、纯朴自然的西岳美景吧。
华山山脚下的挑夫,一边晒着太阳,一边坐在地上等活。
若欲征服华山之巅,春季与秋季(具体时间为4月至6月、9月至10月)是最佳选择。在这两个季节,既可避开夏日的高温,又无需担忧冰雪的阻挡,堪称攀登华山的最佳时节。
玉泉院,静悄悄的看不到一名游客
华山自古仅此一径,攀登华山者,必经玉泉院之地。该地乃北方知名的全真教道观。
馆内陈列着陈抟老祖的塑像,同时还有他重新构建的图式,以及由此引发的河图洛书在后世的研究热潮。
院落内部呈现的是典型的江南园林风貌,水池居于核心位置,四周环绕着亭台楼阁,整体布局让人感受到虽小却意境深远的景象。
不仅是座道观,更是一幅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绝美画卷。
玉泉院内的石块上镌刻着“利他”与“人类平等”的字样,这些字迹是冯玉祥在经过华山时留下的。
百尺峡因缺乏商业开发,维护工作不足,导致台阶风化严重,整体景观显得异常险峻。
这里石壁峭立,且有悬石,摇摇欲坠。攀爬到此都心惊胆颤。
千尺幢附近的山路,一名挑夫从山缝里钻了出来。
攀登千尺幢,仰望只见一线天,俯瞰则似深渊无底;其顶部崖壁之上,镌刻着“太华咽喉”、“气吞东瀛”等字样,成为华山知名的旅游景点。
玉女峰上的道士,身形消瘦,面色黝黑,显然常年在烈日下劳作。
华山共有5座巨峰,东峰名曰“朝阳”、
西峰名曰“莲花”,
南峰名曰“落雁”,
北峰名曰“云台”,
最中间的就是“玉女峰”
西峰道士,他身后的道观,雕梁画栋,精致典雅。
西峰上的客房,专为进香客人准备,门板上写满了诗句
北峰上的怪石和奇树
北峰之巅的庙宇,竟矗立在险峻的峭壁之上!在那个尚无现代工程机械的年代,真令人费解古人是如何将其建造成功的。
东峰上的两名道士,很有些华山论剑的味道。
这些影像记录于1936年,而到了二十年后,金庸在《射雕英雄传》这部作品中,初次提出了“华山论剑”这一独特设想。
镜头与文字交织,现实与虚构相遇,华山之巅的辽阔景象与侠士的刚毅柔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神奇地交织融合。
东峰下棋亭子,静静坐落在一座巨石之上。
南峰之上,坐落着金天宫,该地乃五岳之巅,其海拔高达2154.9米。古时,人们将其尊称为“华山之冠”。
金天宫内的道士们,若细观其睡眠姿态,便会发现那乃古时人们所推崇的“吉祥卧”。
仙掌崖历经亿年风霜,其崖壁形态宛如手掌,成为“关中八景”中的魁首!
苍龙岭,华山上的知名险峻路径,其两侧峭壁高耸入云,仿佛直插云霄。踏上此道,仿佛置身于薄冰之上,让人心生胆怯,步履维艰,心神不宁,焦虑不安。
仰天池面积仅有一平方米,深度不足三尺,不论遭遇旱季还是暴雨倾盆,其水位始终如一,实属奇妙。
华山之巅,长空栈道赫然矗立,被誉为华山第一险峻之地,它坐落在南峰东侧的山腰,承载着700余年的历史沉淀。
此地如今人潮涌动,络绎不绝,而回溯至1936年,尚无游客踏足。
这张照片并非莫里逊所摄,却同样出自1936年,记录了张学良与蒋介石一同游览华山的情景。
蒋介石身着中式长袍,脚踏粗布草鞋,神采奕奕。相较之下,张学良面露忧思,映入镜头。一个月后,这幅画面见证了一场将历史轨迹彻底改变的“西安事变”爆发。
这些照片让我们得以一窥1936年的华山景象,那时山上并无门票,游客稀少,缆车和公交车更是无从谈起。人们攀登华山全凭一双腿,与今日相比,登山的便捷程度相去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