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是否提及过“冷饮”?当然有。在屈原的《楚辞·招魂》里,“挫糟冻饮,酎清凉些”这句,描述的是将酒糟榨出的清酒,经过冰鉴冷却后,饮用时既醇厚又清冽。《周礼》中提到的“六饮”之中,就包括了冰镇米酒以及各种饮品。
东坡自熬的暖胃门冬饮,名为“开心”,其功效在于滋养肺部、润泽喉咙、增进胃液分泌,并能驱散夏日炎炎。古人在诗词中常展现以冬季储存的食材来消暑的智慧,如杜甫诗中所述:“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生动地描绘了唐代贵族在夏日制作消暑食品时,公子调制冰镇饮品、佳人精心处理藕丝的情景。
在唐宋年间,无论是皇室还是民间,藏冰活动都达到了相当规模。夏日里,冰窖中的大量冰雪被取出供人使用,而民间冰雪交易尤为兴盛,这一现象无疑推动了冰食的兴盛与普及。当时最著名的冷饮被称为“饮子”。史料中记载了诸如香薷饮、紫苏饮、二陈饮、薄荷饮、桂花饮、豆蔻饮等多种饮子,这些饮品通常选用香料及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药材,既能消暑又能预防疾病。杜甫在其诗作《寄韦有夏朗中》中描绘了“频繁饮酒汗流浃背,心中怀念君子,渴望以珠相赠”的情景。在唐代的长安城,饮子店遍布,所售饮品均为现场调制烹饪,其中一些饮子店尤为受到欢迎,门外顾客络绎不绝,争相购买。《清明上河图》这幅描绘繁华景象的画作中,便有一家挂有饮子招牌的小店,这正是宋朝时期的饮品店铺。
《东京梦华录》这部宋代文献中记载了众多冰制美食,诸如乳糖真雪、刨冰、酥山冰、冰雪冷元子、绿豆甘草凉水以及紫苏饮等。其中,“乳糖真雪”与现今的冰淇淋颇为相似,其制作工艺在《本草纲目》中有所描述:“将石蜜与牛乳、酥酪混合后制成饼状即为乳糖。”而刨冰则是一种传统的流行冰饮。在制作过程中,将冰块打磨成雪花状,随后浇上炼乳和糖浆,再搭配各式水果、干果以及牛奶、果汁等,品尝起来质地柔滑、口感冰凉甜美,对于消暑降温有着极佳的效果。宋代诗人杨万里在其诗作《咏酥》中,对当时流行的“冰酪”(类似刨冰)的形状和味道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口感既滑腻又清爽,凝固瞬间又欲飘散。玉盘底部的冰块破碎,入口即化,宛如雪花般消融在舌尖。”这句诗让人不禁联想到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的佳句,那如同洁白壮丽的雪山般的酪酥,入口即化,的确是“酥”得让人难以用言语形容。
《宫词百首》中,诗人和凝曾描绘“暖金盘里酥山点点,盼你细细观赏”,这里的“酥山”不仅带来清凉消暑,而且富含营养。进入元代,冰淇淋成为了最为知名的消暑佳品。陈基在其诗“色映金盘分处近,恩兼冰酪赐来初”中提到的“冰酪”,便是指的冰淇淋。1971年,在陕西乾县出土的唐章怀太子墓壁画中,描绘了侍女手持插有花朵的“冰酥”。这种“冰酥”的制作过程是将凝固的奶加热融化,滴在盘上形成山峦形状,随后将其放入冰中冷冻。实际上,这种“冰酥”在唐宋时期就已存在,而冰淇淋则是基于此进行改良的产物。
铜碗敲击声在街头此起彼伏,一碗冰凉的清水和梅子汁已流传于民间。《燕京岁时记》中提及,在炎炎夏日,京城会出现“寒贱之子”肩挑冰块叫卖,称为“冰胡儿”,同时还有乌梅汤和饮料中加冰等,使得寻常百姓也能在夏日享受到清凉。
凉风何时降临,需向苍穹询问;夏日风雅之事,不妨欣赏古画中描绘的纳凉读书场景。明末清初画家石涛的《长夏山居图》中,轴画上的题诗“一抹长林送走秋意,坡上仿佛可见读书楼。行走间衣衫不觉湿润,绿意盎然,午后阳光收敛”,便揭示了画中的山居即是读书楼。在绿树环抱的清凉山居中读书避暑,实为明智之举。细观明代画家唐寅的《事茗图》,画面中青山绿水环绕,溪水潺潺,板桥之上,一位文人拄杖漫步而来,其身后书童手抱古琴相伴;不远处,茅屋之内,另一位文人正倚着书桌阅读,桌上茶具摆放整齐;邻近的屋舍中,一名童子正在烹煮香茗。这幅画展现了文人墨客在夏日山水中相聚品茗,消暑解热,悠然自得的场景,正如画中题诗所言:“料得南窗下,清风满鬓丝。”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珍藏了一幅晚清画家吕彤创作的国画《蕉荫读书图》,画中描绘了一位清秀柔美的女子,她借助两株形似伞盖的繁茂芭蕉来遮挡阳光,靠在一块精致阴凉的太湖石上,左手轻托香腮,右手则轻放在膝头的一卷书籍上,其姿态优雅,美不胜收。
再看明末清初文学家李渔的纳凉读书,可谓美雅智趣双兼。《闲情偶寄》一书,不仅收录了诸如“荷叶的幽香,荷花的别样芬芳,避暑时暑气退散,纳凉时凉意滋生”等雅言,还详述了精心营造夏日静心阅读佳境的多项技巧。例如,他设计书房之窗为扇面形、尺幅窗等独特样式,读书之际,可尽赏窗外郁郁葱葱的林木、修长的竹子以及鸟鸣水声,借助视觉的清凉感来辅助心境的平和。此外,他还发明了专为夏日读书设计的“凉杌”,通过精心布置的器物与环境,达到了“纳凉读书”的极致享受。
(作者为山东省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