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小惠
监制 - 她姐
2025年的青春校园剧集,已然沦为了“戏缩力”情侣组合的灾区。难道只有那些身披光环的少年少女,才有资格展现成长的魅力、讲述感人的故事吗?
男女主,让人爱不起来
国产职业剧观感不佳,或许是因为编剧团队中多数人未曾真正从事过相关工作,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尚可理解。
这难道意味着现在的青春校园剧都拍得不尽人意吗?难道整部剧的创作者们都没有经历过校园生活吗?
张婧仪和周翊然主演的校园剧《焕羽》一经播出,男女主角那两张似乎专为描绘疼痛青春文学而生的面容格外引人注目,而且他们各自都有在校园剧中脱颖而出的代表作。我满怀期待地点开这部剧,准备享受一场双厨狂喜的盛宴,然而,迎接我的却是那些被陈词滥调堆砌起来的角色,让我感到一阵头痛。
二位在自己最擅长的戏路里贡献出了极具劝退效果的戏码。
2025年的青春校园剧,已经成为了“戏缩力”cp的重灾区。
《焕羽》看剧情设定,其实不该在特别让人索然无味的那一类型。
这部青春剧融入了悬疑成分,在此之前,该领域已有《想见你》这类广受好评的作品问世。
《焕羽》这部作品讲述了转校生乔青羽,由张婧仪饰演,在叛逆校草明盛,周翊然扮演的角色协助下,逐步揭开了姐姐六年前遭受全村人所谓“谋杀”的谜团。在这过程中,两人相互扶持,实现了自我救赎,并共同经历了成长。
理论上讲,在解谜环节中,男女主角理应获得一些与众不同的智慧、品格特质以及令人瞩目的精彩瞬间,这样才能成为此类剧集吸引观众的关键所在。
但《焕羽》并没有,乔青羽和明盛的人格魅力几近于零。
首先,让我们聚焦于问题中最为突出的男主角,这位名叫明盛的青年,他的形象仿佛是由人工智能精心打造,集成了所有校园剧中男主角吸引人气的特质,宛如一个融合了多种元素的虚构人物。
他在当地中学里享有极高的知名度,被誉为风云人物,不仅外表英俊,篮球技艺高超,而且性格仗义,朋友众多,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他智慧出众、天赋异禀,即便不用心学习,成绩依旧优秀,甚至荣获过国家级竞赛的金牌,然而他却叛逆好动,对成为死读书的学霸不屑一顾。
关键在于要拥有一个虽然破碎却财力雄厚的家庭背景,其中,与他情感极为亲密的母亲早早离世,而那位致力于事业、身为医院院长的父亲与他关系疏远,彼此间伤害颇深,直至最终完美地塑造了一个符合流水线标准的“美强惨”形象。
然而,那些有过学习经历的人都能明白,一本书如果全部都标注了重点,那实际上就失去了重点的意义;同样,明盛同学身上遍布着亮点,却似乎也失去了亮点的价值。
校园现实中本就鲜见如此夸张的仿真人偶,更不用说其展示手法根本无意让这个人工智能合成人得以实际应用。
在剧集之中,除了让非玩家角色同学为他的男主角光环配音朗诵之外,并未采取任何实际措施、也未通过任何细节设计来真正强化这一光环。
讲义气的人颇受欢迎,然而实际上,并未遇到真正肝胆相照的挚友,身边充斥着那些令人反感的、行为不端的小跟班。
声称思维敏捷,然而在逼迫女主角替他完成学业的同时,却并未在探寻死亡真相的旅程中展现出过人的智慧。
若男主的表演力度减弱是因为角色设定过于极端,那么女主的表演力度减弱则是因为其性格描绘存在矛盾和反复无常,即便观众观看了几集,也无法总结出乔青羽的任何显著特点。
起初他们会采取偷偷刺破轮胎的手段来发泄怒气,行为带有几分尖锐的机敏,然而不到二十分钟,却又傻愣愣地被同学们骗去帮忙,遭受了欺负。
她有时在控制欲极强的母亲面前变得小心翼翼,连大气都不敢出,成为了一个言听计从的模范女儿,而有时却又敢于顶嘴争吵,故意在母亲的禁忌区域胡闹。
貌似清醒有主见得不行,但又听别人说啥是啥;
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竟然是像念课文一样呆板的台词↓
若要挖掘这个角色的一处优点,或许在于她填补了国产剧中女主角无法兼具固执与柔弱的空缺。
然而,观众们点击进来是为了目睹那些坚韧不拔、正直勇敢的少年少女如何在成长的痛苦中相互成为支撑与力量;他们并不想看到的是那种“打扮得帅气”的AI合成男性角色与那种“朗读机器”般缺乏个性特征的女性角色的对决。
两位演员的面容,竟然成为了观众坚持观看的唯一动力,而乔青羽与明盛,除了这一点外,并无其他吸引观众的特质,更别提产生任何火花。
要使观众对你产生喜爱,方能激发他们探索你故事的兴趣。然而,若男女主角不具备让人喜爱的特质,他们又怎能吸引观众投入时间去了解他们的过往经历呢?
只有假光环,没有真感情
今年的青春偶像剧在劝退观众的路上越行越远,《焕羽》中的男女主角并非首对“戏缩力”极其强烈的校园情侣组合。
年初上映了白敬亭与章若楠主演的《难哄》,该影片讲述了一段有情人久别重逢的温馨故事,其中不断穿插着两人高中时期的美好回忆。
初次相遇时的尴尬程度,简直超过了在宽阔的三米马路中央突然遭遇一场拥抱的困惑。
上课铃响前,教室里学生们纷纷赶忙奔向教室,唯独男主角例外,他偏要站在台阶上玩篮球。
女主角同样非同小可,按常理推断,新转来的学生若遇到这人群中格外显眼的麻烦制造者,多半会下意识选择避开。
女主角身旁明明有众多正常人士,却选择无视,偏要走向那懒散的男主角询问方向。
尽管结局的解说指出,这起偶遇是男主角刻意安排的,他特意站在台阶上是为了引起女主角的注意,然而,你难道没有更体面的给账号取名字的方式吗?
仍旧期望今后能够避免出现如此引人注目的情节,因为能够坚持看到结局的观众数量并不多。
接下来的剧情走向相对容易预料。一个凄美动人的纯洁女子,与一位忠心耿耿的护花英雄,不知为何,竟意外地结成了守护的联盟。然而,他们之间为何会产生相互吸引,就连编剧似乎也难以给出合理的解释。
这一次,女主角遭遇了家庭破裂的困境,还要承受同学们的闲言碎语和霸凌,但她却选择低头忍受,不敢反抗。
男主角性格阳光且热情洋溢,他屡次出手相助女主角摆脱困境,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关系逐渐亲密,他们还约定要报考同一所大学,然而,由于各种现实因素,女主角最终还是未能履行承诺。
两位面容严肃,表情冷峻,彼此间都不愿改变这副模样,于是他们麻木地继续上课、交谈、奔跑,仿佛是两台被动执行了相爱命令的机械人。
将青春期的爱情种子描绘得如同都市打工人合租生活,共同承担房租、水电、煤气费用般,带有几分淡淡的绝望气息。
四月里,陈飞宇与庄达菲的著作《吃饭跑步与恋爱》接续前作,持续在“戏缩力”这一赛道上疾驰。
只不过男女主从超绝人机感,变成了超绝塑料精英:
清华北大金融领域的顶尖学霸各一位,女主角学业成绩优异,始终稳居班级前列,频繁获得一等奖学金;男主角则是老师们口中的天才学生,备受赞誉。
他们作为全校仅有的两位通过头部证券公司笔试并取得面试机会的佼佼者,尚未完成学业便已崭露头角,成为了成功人士的预备人选。
在自我介绍环节,我并未提及个人兴趣、星座或家乡等个人背景,反而以商业化的方式相互赞美,例如“你真优秀”、“你真是太棒了”等等。
男主角在女主角生理期恰逢关键面试之际,以英勇行为展现了他的关爱之情。
两个人暧昧期聊天话题是男主角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商业发展前景。
热恋期的聊天话题是女主手头上涉及转正的重要项目及职业规划。
我觉得自己追的不是偶像剧,而是那些年前正值优绩主义风头正劲时,各大公众号热衷于推广的学霸情侣故事。
在相识之前,他们便已修炼成了卷王界的巅峰存在,始终目标坚定、思维敏捷,各自怀揣着宏伟的财富梦想。
这份爱情的结合并非旨在让他们在相互依存的亲密关系中,发现对方的可爱之处与不足,从而完成各自人格的塑造,亦或是互相引导探索未来的道路,那些由编剧赋予神奇力量的顶级情侣们宣称,他们对此并无需求。
他们彼此仅是对方在从学术尖子向社会杰出人才转变过程中的一种助力,观众无法目睹校园恋情的纯真浪漫,反而只能体会到“又被你们带入了竞争的漩涡”的焦虑情绪。
去月,刘浩存与王安宇共同出演的影片《陷入我们的热恋》亦加入了“戏缩力”竞赛行列。
偌大的大学教室,二位非要坐在第一排老师眼皮子底下谈恋爱↓
老师示意大家到黑板上解答问题,周围的同学纷纷垂首闪避,目光躲闪,只有他们俩目光锐利,勇往直前,这仅仅是为了向台下的观众展示他们无畏的气概和酷炫的智慧。
当然,坐在第一排也要在课堂上动作幅度巨大地讲话调情。
在图书馆里自习,却偏要边聊天边夸夸其谈,不顾场合是否适宜保持宁静,只求能够向那倒霉的NPC展示一番。
正常大学校园情侣打电话:
“好烦啊课后习题看不明白,期中考试不会要挂吧?”
悬浮校园剧情侣打电话:
期待你期末考试能取得怎样的成绩,我对庆宜小黑马的表现同样充满期待。
观众究竟有何过错,竟要忍受这些戴着主角光环的虚构人物在屏幕上破坏我们珍贵的校园回忆?
这类青春校园剧的“戏缩力”问题,反复提及,仍旧是老问题:角色缺乏深度、剧情模式化。
受制于校园背景,青春偶像剧确实在设定上没有太多发挥空间;
因此,剧集将校园中身处多样繁复生态圈的学生群体,进行了简略的归类,分别是那些勤奋且成绩优异的、不勤奋却成绩尚可的,以及其他的类别。
特别听话守纪律的乖乖仔、特别叛逆调皮的浑不吝,和其他;
家中无人负责、缺乏管教,父母掌控欲极度膨胀至病态,以及类似的其他情况。
讲述男女主角的故事,首先从上述类别中随机选取,将它们组合成两个角色设定,再依据这些设定确立一套标准化的互动模式,这或许包括灰姑娘与校草、纯洁女孩与守护者、傲娇女孩与冷酷男孩等各式各样的搭配。
于是,有些冤家相遇时路途狭窄,有的则是一见倾心,随之而来,各种常见的情节便可以巧妙地编排上演。
然而,实际上,我们关注的多数观众在成长过程中,其经历往往被归类于被边缘化的“其他”范畴,似乎并无显著的特征标签,但他们也曾体验过真实而深刻的情感波动和美好向往。
并非只有那些头顶闪耀着光环的年轻男女,才能展现出成长的活力与引人入胜的故事。
话虽如此,可那些仅凭标签效应而备受瞩目的虚构人物,又哪里还有成长中的烦恼、救赎的渴望呢?
监制 - 她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