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云龙亲自执导并出演的谍战剧《风筝》,尽管在剧情上删减了5集,且经历了长达5年的积压,最终还是得以与观众见面。
播出之前,毫无宣传;播出之后,反响热烈。
无论是主流媒体,抑或是网络名流,乃至普通民众,都纷纷表达出高度赞誉,纷纷给予好评,竭力称赞。
依据当时节目播出所引发的非凡反响,《风筝》荣获奖项的前景显得十分乐观,人们对它的期待值极高。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这部广受赞誉的《风筝》作品,竟然意外地获得了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脏烟灰缸奖”,该奖项与艺术毫无瓜葛,却与批评紧密相连。
罗海琼在剧中扮演了反派角色“影子”韩冰,她因此荣获了一座华鼎奖奖杯。
《风筝》这部大戏中,没有配角,每位演员的演技都十分出色,然而为何罗海琼一人独得奖项,难道不应该有更多演员分享这份荣誉吗?
国内备受瞩目的电视剧三大奖项——飞天奖、白玉兰奖以及金鹰奖,均未将《风筝》纳入获奖名单。
这部堪称佳作的电影《风筝》为何未能获得认可?为何众多演技出色的演员,在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三个电视剧奖项中,均未能得到应有的关注呢?
有网友猜测,是因为《风筝》电视剧把反派过于美化的缘故。
韩冰、宫庶、宋孝安、赵简之等军统成员,延娥、高占龙、高君宝、田湖等中统人士,以及众多反派角色,还有那位对“党国”忠诚无比的温老板,他们宁愿选择出家过简朴生活,亦绝不屈服投降。
经过一番仔细的推敲,众多反派角色各自都保有着坚定的个性,唯独徐百川为了儿子,不惜舍弃了他曾经的信念和理念。
若言“党国”不值得为之效力,官员贪污成风,内部尔虞我诈,以致徐百川心灰意冷,背叛了其信仰,那么,高占龙的母亲被“党国”高层置之不理,任由其在南京的人间地狱中自生自灭,岂不是更为凄惨?
高占龙难道不感到心寒,内心不感到剧痛吗?然而,尽管心寒与疼痛并存,高占龙却依然坚守着他的信仰,为了他所深爱的“党国”,勇往直前,不畏艰难,倾尽全力地投身于工作之中。
尤其是宫庶、赵简之这类人,他们罪行深重,恶迹斑斑,难以尽数,然而在目睹他们凄惨的结局后,我们竟然产生了一种无法憎恨的情感,这种情绪实在不合常理,令人深思。
为什么我们对这些杀人不眨眼的魔头,恨不起来呢?
他们原本杀人如麻,却对六哥格外看重,兄弟情谊深厚,义气相待。
宫庶犹如幽灵般自林桃墓地浮现,已是饥肠辘辘,却仍念念不忘邀请久未谋面的六哥共赴酒席。
宋孝安在走投无路之时,仍旧对苍天心存感激,觉得上天并未对他太过刻薄。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他得以与六哥告别,心中满是满足,可以带着笑容安详地离开人世。
赵简之宁愿以头触地赴死,也绝不会背叛六哥——在他心中,背叛六哥的恶行远甚于死亡本身。
确实,《风筝》里对于反面角色的刻画显得过于理想化,并未如以往影视作品中对反派角色所呈现的那么凶狠残忍,道德沦丧。
反派角色,理应是恶魔的缩影,是吞噬生灵不留骨肉的凶猛野兽,而不应呈现出那种对无辜民众残忍无情,却又标榜江湖道义的矛盾形象。
编者经过深入剖析,《风筝》这部作品在反派角色的塑造上存在过度美化的问题,这与我国电视剧三大权威奖项的评选规范不符,因此无法获得奖项。
《风筝》不能得到权威奖项认可的原因,远远不止于此。
我方袁农袁副政委,能力有限,性情急躁,提及“风筝”一事,便情绪激动,怒火中烧。
袁农之所以对“风筝”怀有如此深仇大恨,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风筝”在他心爱的女人曾墨怡遭遇困境时未能伸出援手。
袁农这类心胸狭隘、公报私仇、自负且成就寥寥的人,又怎能在职场上步步高升呢?
袁农真是我方脸上的一抹灰。
此外,我方人员吴福,在遭受对方初步刑罚后,便轻易地投降,沦为令人不齿的叛徒。
这个吴福连粗暴简单杀人不眨眼赵简之得一根小手指都不如。
像吴福这样意志不坚定的人,怎么会成为我方情报联络员的?
秋荷这名妓女,她的形象已经得到了改善,然而她为何还未完全适应这个新社会,用辛勤的劳动去创造一个幸福美满的生活呢?难道她仍然需要依赖昔日作为“花魁”时积累的财富,以及靠典当来养育高君宝和周乔吗?
所分析的剧情内容多为微小的波折和小的起伏,然而,更值得关注的则是那些国内影视作品鲜少涉猎的“文革”题材。
众多影视作品涉及“文革”时期的内容,通常只是轻描淡写地提及几笔,随即迅速带过。
《风筝》这部作品在“文革”方面的描绘过于浓重,即便在经过大量删减之后,剧情中关于“文革”的部分依旧显得过多;若非如此大幅度的删减,其“文革”内容恐怕会更加突出。
“文革”时期,我国影视作品鲜少涉足这一敏感领域,然而《风筝》却对此投入颇深,剧情中诸多画面引人深思,亦易引发公众讨论。
《风筝》这部作品中,“文革”的戏份较为丰富,且与剧情发展紧密相扣。一方面,这是为了使周乔命运转变的动机显得更加可信;另一方面,它也是六哥揭示“影子”身份的必要剧情推进。此外,它还旨在赞颂六哥为了使命和信仰,不惜牺牲个人安危,即便身处逆境,仍旧全力以赴,致力于揪出“影子”这一艰巨任务。
《风筝》中的“文革”部分,不仅构成了该剧的亮点之一,同时也成为了评判其能否获奖的重要考量因素。
六哥,那位叱咤风云的英雄,在上海与狡诈多端的小鬼子交手时从未退缩,甚至让那些搞特工的小鬼子被迫住进了精神病院,这充分展现了六哥非凡的智慧和卓越的手段。
六哥隶属军统,身为戴笠麾下威震四方、令人闻之丧胆的八大金刚之一的“鬼子六”。
在解放后的岁月里,六哥本应享受安宁,然而在“文革”期间,他却险些被那些毫无价值、品行不端的郭文志和徐冬秀等人陷害至死。
六哥这位无名英雄,幸免于凶狠的日军之手,却未料身份泄露,在军统的魔窟中丧命,更险些被所谓的“革命小将”夺去生命。如此荒谬之事,各位觉得是否荒唐可笑?
这样荒唐的人间闹剧,也只有在那疯狂的“文革”中会发生了。
因此,《风筝》的意蕴深广,思想丰富多元,这已超出了评奖专家的能力范围,更不是一枚奖杯所能简单评定的。
总体来看,尽管上述内容有所涉及,但其中仍有诸多未被提及之处。《风筝》所蕴含的思想之广博,内涵之丰富,绝非仅仅凭借几个奖项就能充分表彰的。
《风筝》是巍峨大山,一座奖杯不能概括其卓越。
《风筝》是莫测深海,不是几个专家可测其深邃。
所以,《风筝》不获奖,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