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太原1月3日电,记者近日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获得消息,2016年长子县与长子国,考古人员对长子县南沟的一座被盗墓穴进行了紧急的挖掘工作。该墓穴是一座采用金代仿木建筑风格的壁画墓,拥有两个墓室,保存状况良好,为研究晋东南地区的金代壁画艺术以及丧葬传统提供了新的实物证据。
这座墓葬坐落在山西省长子县碾张乡南沟村的西南方位,由墓道、墓门以及墓室三个部分构成。墓室内部进一步划分为前室和后室长子县与长子国,前室形似方形土坑,其内部墙壁由条砖砌成,顶部则是从四面开始起券形成穹顶。而后室则是一座砖砌的洞穴式结构,地面铺设了条砖,其高度与棺床保持一致。
据相关资料显示,这些壁画仅在前室部分出现,并细分为底部的主题壁画、中部的建筑彩绘以及墓顶的壁画三大区块,它们通常以白色作为基础色调,并运用红色、、橙色和黑色等色彩来描绘画面内容。
墓室内的主题壁画被划分为两个层次,上层部分呈现的是孝道行为图画,共有二十四幅;而下层则主要描绘了门窗、劳作场景以及厨房生活。在墓门的两侧,可以看到两位人物手持鞭子放牧的画面;在东西两壁的下部中央,有格子窗户和假门,周围则是描绘劳作的图画;而在南壁的下方,则绘制了厨房的情景。
建筑壁画主要装饰在斗拱和橑檐之上,其彩绘内容则以形态各异的折枝花卉为主。墓室壁画则分布在顶部四坡,底部先涂成白色,随后绘制流动的云彩,云彩之上则描绘有日月星辰、朱雀苍龙以及引导升仙的图案等。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史前研究中心的馆员张光辉指出,长子南沟的金代壁画墓与长治北郊的明昌六年(1195年)金墓、屯留宋村的天会十三年(1135年)金墓在壁画形式上相仿,二十四孝行图中所描绘的人物故事大体相同,只是个别角色略有不同。综合分析,该墓的年代大致可以推定在金朝时期。
金代壁画墓在晋东南地区出土数量较多,然而如此完好保存的却颇为罕见。这座金代墓葬中的壁画保存状况良好,内容十分丰富,为探究晋东南地区金代的壁画艺术以及丧葬风俗提供了宝贵的实例。张光辉如是评价。
张光辉透露,随着墓葬发掘工程的圆满完成,文物管理机构已对墓葬进行了全面的迁移与保护。如今,迁移作业已告一段落,这座金代时期的壁画墓已交由山西博物院负责保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