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熊芳雨于7月4日带来报道:今日,位于上海音乐厅的B2音乐立方再度搭建起“鸟巢”结构,音乐舞蹈剧场《百鸟朝凤》即将迎来第三轮的驻场演出。这部由上海音乐厅精心制作的原创剧目,经过三年的精心打磨与孕育,运用现代肢体语言对传统主题进行了解构,并在今年特别加入了唢呐元素作为惊喜彩蛋。在舞蹈与民乐的交融碰撞中,该剧深刻阐述了“成长、爱与感恩”这一永恒的主题。
让演出成为上海文化注脚
来到上海,演出是不可错过的,它体现了这座城市的文化特色。导演刘晓邑在彩排期间接受采访时表示,“《百鸟朝凤》已连续三年回归,我们不仅对剧情节奏进行了优化,还特别安排了唢呐演奏的惊喜环节——许多观众因‘百鸟朝凤’之名而来,却惊喜地发现这是一部现代舞剧。今年,我们让这首著名的唢呐曲《百鸟朝凤》在剧场中真正响起。”谈及为何年年对作品进行修订,他幽默地表示:“优秀的戏剧作品犹如生命体,需依据观众的反馈持续进化。在去年,我们加强了演员与观众的交流互动;而今年,我们尝试将传统民族音乐与现代表达方式相结合,使得那些老旧的IP重获新生。”
舞台上,唢呐激昂的乐音与舞者轻盈的身姿相互交融,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和谐。刘晓邑这样阐述:“唢呐的音色仿佛模仿着百鸟齐鸣,与剧中‘小鸟与少年’这一主题完美相融。随着音乐的奏响,观众不禁会猛然感悟到,那份传统精神的核心始终未曾离去,只是以一种全新的形式进行着表达。”
从孵化到成熟的剧场生态实验
《百鸟朝凤》堪称纯正的“上海制造”——无论是文学创作的打磨,还是舞台美术的打造,演员的挑选,再到技术的调试,各个环节均在沪完成。制作人刘夏透露,该剧不仅吸引了本地观众多次观看,甚至引起了众多国际观众的兴趣,纷纷来电咨询购票事宜。一些外国观众表示,在他们的上海文化之旅中,《百鸟朝凤》已成为必打卡的项目。她指出,上海音乐厅正在尝试对小剧场剧目实施“培育式”的运营模式:我们并不追求一蹴而就的爆款效应,而是让每一部作品如同树木般深深扎根,每年都带着新的变化与观众重逢,这种持续的“成长感”本身就是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年舞美设计师张弛在《百鸟朝凤》的舞美设计领域进行了创新尝试:“他选取‘羽’作为核心概念,精心设计了一个飘逸的‘巢’形表演空间——将舞台、乐队与观众席融为一体,通过层层叠叠的布景,呈现出富有新艺术风格的山水意境。”
上海音乐厅庆祝95周年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百鸟朝凤》、沉浸式VR体验《寻找秘谱:穿越上海1930》以及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方靓总经理指出,音乐厅正以“驻场+科技+文旅”的融合模式,将这座95岁的建筑转变为城市文化活力的源泉,从传统的交响乐殿堂转变为无边界的文化综合体。据消息透露,这三大项目将与周边商家共同推出一系列联合优惠活动,旨在打造一个涵盖“观赏演出、享受购物、体验文化”的全方位生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