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均对书法情有独钟,并将“魏晋笔法”奉为至宝。自唐代起,日本派遣了众多使者赴华,他们携回了众多名家的真迹,这些珍贵文物为众多书法家提供了滋养。启功曾评价说,在传承东晋六朝笔法方面,日本比我国更为纯粹,他还在诗中赞颂道:“羲献之笔深醇古雅,旭素狂放传遗法入扶桑。不仅古墨珍品三笔妙,小野藤原亦擅场。”
以“三笔三迹”为标志的日本书法家,不将碑刻、拓片、枣木板作为学习的对象,转而以墨迹为起点,因此得以“真实传承自东晋六朝以来的精髓”,这得益于对墨迹的熏习,而非刀痕与蜡渍的干扰。空海、藤原行成等书法大家,将晋唐的草书技法与本土书法艺术相结合,既保留了传统的书写技法,又展现了独特的创新精神。进入神户时期,卷菱湖的诞生,标志着中日草书艺术的深度融合。
卷菱湖享有“岛国草书之巅峰”“日本怀素”的美誉,当时无论是皇室贵族、幕府将领,还是商贾富豪,纷纷请他挥毫题字。众多有志之士亦渴望成为其门下弟子,使得卷菱湖的徒弟数量最终突破了一万人。
卷菱湖的章草、行草、大草、细草均技艺高超,特别是“细草”这一流派,更是完美重现了久已失传的“二王”书法技艺。所谓的“细草”,即指笔画连贯且细腻有力,着重于笔势的流畅衔接和转折,而不刻意追求顿挫的草书风格。要想将这种字体书写得恰到好处,不仅对腕力的灵活运用提出了严峻考验,同时对书写时的连贯性和情感的自然流露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卷菱湖的《细草千字文》被誉为岛国的“国宝”,长久以来被妥善保存在皇宫三之丸尚藏馆中。该作品全长约28厘米,宽达5米有余,共计近百行,字数超过一千,每个字的直径大小各异,介于3至6厘米之间,书写流畅,气势磅礴,充分展现了“随心所欲而不越矩”的艺术境界。
《细草千字文》对众多清末书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包括于右任、林散之、沈鹏等人。卷菱湖的这部作品,以王献之、智永、怀素、空海、藤原佐理、藤原行成等书法大师的笔法为根基,特别注重筋力的展现。因此,在细细品鉴之下,我们既能感受到其妍美与刚健并存,又能体会到瘦硬与婀娜兼具的特点。
书写过程中,先在空中营造态势,随后顺着笔锋落纸,笔触轨迹分明。落笔后,转为中锋行笔,偶尔使用侧锋,笔画显得圆润而洒脱,牵丝引带,线条连贯不断。短横线条粗实,长横线条首尾较重而中间较轻,竖画刚劲有力,撇捺笔画舒展自如,转折处多以圆笔为主,类似于“折钗股”的形态。收尾和出勾动作果断有力,干净利落。
结体中心坚实,四周伸展开阔,松紧之别清晰可见,倾斜之势险峻,各个结构之间相互呼应,相互让位,高低起伏,轻重缓急,变化丰富。上下字间笔势虽独立,却无滞涩之感,整体布局更显生动活泼。
通观整篇作品,其笔触细腻流畅,字形多变而富于变化,气息飘逸且优美动人,每一处都恰到好处,每一笔都展示着高超技艺,堪称我们学习晋唐时期书法大师草书技艺的绝佳范例。
如今,我们对这件作品进行了博物馆级别的超高清1:1等比例复制,并且配上了详尽的说明文字,与原作一一对应,以便于您进行临摹和鉴赏。若您对此感兴趣,请点击下方的链接进行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