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起与蘑菇食用相关的食品安全事件接连发生,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极大关注。其中,一对有着丰富采蘑菇经验的夫妇不幸误食了野生蘑菇,该事件严重威胁到了他们全家人的健康安全。
雨后采菇
雨过天晴,磐安尖山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菇”香。一对来自云南的夫妇,凭借对家乡采蘑菇的丰富经验,手提篮子踏入山林,顺利地收集到了3斤灰白相间的野生蘑菇。他们打算将这些蘑菇带回家,用以炖煮一锅美味的菌菇鸡汤。在采摘过程中,小吴的妻子心中一度浮现出疑虑,她担忧这些蘑菇可能是那种会导致腹泻的“闹人菇”,但她的担忧并未过于严重。
尝鲜成灾
谢先生的妻子负责掌厨,待那菌菇汤炖至完全熟透,他因对故乡风味深怀眷恋,接连饮下了三碗。数小时之后,家中其他成员相继出现了恶心和腹泻的不适症状。当晚,谢先生夫妇二人紧急被送往了当地的医疗机构接受治疗,次日则转院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庆春院区急诊科继续接受治疗。与此同时,他们的孩子也被迅速送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接受救治。
毒物初判
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负责人陆远强根据蘑菇的图片进行了详细分析,他推测此次中毒事件很可能是由毒鹅膏菌引起的。这对夫妇之前曾因误食野生蘑菇而出现过呕吐和腹泻等症状,尽管他们在上次事件中幸免于难,但这并不能确保他们这次能够安全度过危机。食用野生蘑菇具有很高的中毒风险。
暗藏危机
在野外,蘑菇种类繁多,生长环境复杂,这常导致采摘者收集的篮子里混杂了多种有毒蘑菇。此外,中毒者在治疗初期,可能会经历一个所谓的“假愈期”,此时,他们的消化系统症状会有所缓解,患者可能会误以为病情有所改善。然而,实际上,毒素仍在持续损害肝肾细胞。如果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其后果将是极其严重的。
辨别困难
陆远强主任指出,剧毒蘑菇的外形往往具有欺骗性;特别是那些灰白色品种,仅凭肉眼难以区分;其毒性并非仅依靠经验就能准确评估;此外,烹饪也无法完全消除其毒性。
急救建议
患者若意识尚存且中毒时间不长,需立即实施用筷子或手指诱导呕吐的方法,同时应妥善保存食物残渣、呕吐物以及蘑菇的图片资料,这些信息对于后续的专业鉴定至关重要。务必保持高度警惕,切勿轻信“银针测毒”等非正规检测方法,以免错过救治的最佳时机。
雨季期间,蘑菇中毒事件屡见不鲜。尽管野生蘑菇的口感诱人,但为了短暂的口腹之欲而冒险食用,实为不智。你是否听说过,有人因误食野生蘑菇而引发中毒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