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已持续至第三个年头,众人原本期待着和平的曙光,然而现实却愈发扑朔迷离。正当白宫宣布重启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之际,特朗普紧接着抛出一个大胆计划——未来美国将不再负担对乌克兰的武器和弹药供应,而是让北约成员国承担这一责任,美国则置身事外。此举明显意图将北约成员国视为资金来源,特朗普上任伊始便高呼要将北约军费提升至GDP的5%,目前来看,这一策略早已被精心策划。更引人注目的是,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与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在马来西亚进行了一场突如其来的会面,俄罗斯提出的“新观点”尚未完全揭开面纱,便被鲁比奥迅速带回白宫。这种“边谈边施压”的套路,把俄乌局势的不确定性直接拉满。
美国正对俄罗斯虎视眈眈之际,英国和法国却突然介入局势。马克龙与斯塔默相互呼应,声称若俄乌双方实现停火,英法将向乌克兰派遣五万名“志愿军”,声称此举是为了保障停火,但实际上却更像是给俄罗斯脖子上悬挂了一把利刃。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马克龙刚刚完成了自17年以来的首次英国之行,紧接着德国总理默茨也宣布将于7月17日访问英国,这一连串的动作显然是为了彰显三国团结一致,试图提升自身的存在感。自俄乌和谈启动以来,欧洲一直被排除在谈判之外,如今英国、法国和德国突然联手,与其说是为了支持乌克兰,不如说他们急于在这场地缘政治博弈中夺回话语权。
西方强国接连出手,而芬兰则对俄罗斯构成了新的挑战。芬兰外交部刚刚宣布将退出《渥太华禁雷公约》,紧接着,波罗的海地区的立陶宛和拉脱维亚等国家也纷纷效仿,选择退出。这些与俄罗斯接壤的北约成员国,在退出公约后,极有可能在边境地区埋设地雷,甚至可能向乌克兰提供地雷。设想一下,若在俄乌战场的每一个角落都布满了地雷,那么战争不仅难以结束,战后清理地雷的工作也将持续数十年之久。更严重的是,如果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也相继退出这一群体,俄罗斯周边地区将陷入真正的“地雷区”。届时,即便普京再强硬,也将面临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难题。
现在回望特朗普的“北约承担费用”策略,实乃一举两得。他既无需自掏腰包,招致国内反战人士的不满,又能迫使欧洲在俄乌冲突中加大投入。然而,欧洲并非易与之辈,英国、法国和德国既构筑军事联盟,又在能源和科技领域紧密合作,显然意图降低对美国的影响力。俄罗斯面临极为尴尬的境地,西部受到北约军演的压迫,东部则被日韩两国密切关注,南部还需防范土耳其的威胁,而如今北部又新增了地雷的隐患,可谓是四面受敌,形势堪忧。
然而,俄罗斯毕竟是一个勇敢的民族,过去北约向东扩张时它都没有屈服,难道现在这点制裁和军队的逼近就能使其屈服吗?别忘了,普京手中握有核武器这张底牌,如果俄罗斯真的被逼到绝境,谁也无法预料是否会采取“鱼死网破”的极端行动。尤为重要的是,乌克兰民众对战争的赞同度已从原先的73%锐减至38%,而在俄罗斯,通货膨胀的压力也在持续上升,双方均陷入僵局,此时和平谈判实际上已成为民众的共同心声。
当前最引人注目的是特朗普的立场。他一边高声叫嚣制裁俄罗斯,一边又暗指愿意寻求和平解决,这种“软硬并施”的策略,实则不过是为了在大选前积累政治筹码。然而,俄乌之间的矛盾所涉及的利益过于复杂,美国、俄罗斯和欧洲各国都有自己的盘算,即便特朗普有心推动和谈,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也未必会心甘情愿地予以配合。欧洲先前多次遭受美国的欺骗,如今好不容易抓到了一个展现自己存在感的机会,又怎会轻易放手呢?
芬兰退群之举,看似军事层面的抉择,实则映射出欧洲大陆的普遍忧虑。面对俄乌冲突的长期僵持,欧洲各国纷纷对自身的安全战略进行重新审视,由过去对美国的过度依赖,逐渐转向寻求自我防御。芬兰选择退出禁雷公约,不过是这一系列转变的开端,未来或许将有更多国家效仿,一旦这种连锁效应形成,整个欧洲的安全版图恐怕将面临全面重塑。
这场盛大的表演愈发喧嚣。特朗普发出的警告、英法两国派出的军队、芬兰埋设的地雷,每一个动作都在将局势推向更加危险的境地。然而,俗语有云,“物极必反”,当所有的底牌都已摊开,转机或许也就随之而来。终究,在一场没有胜者的战斗中,没有人能够永无止境地继续下去。
特朗普 · 目录
前文提及的全球排名为我国正名,除美国外,那两个岛屿国家才是真正的威胁;紧随其后,我国对美关税的强硬态度得到回应,又一个不屈服于特朗普的国家出现,标志着对美反击战的序幕正式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