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竞赛今年格外多地吸引了公众的关注。这将是全球首次以人形机器人为主要参赛对象的综合性体育盛事,2025年的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将于8月14日至17日在我国首都北京盛大开幕,赛事项目多达二十余项。在这其中,足球、自由体操、舞蹈以及武术等比赛项目,都明确要求参赛机器人必须具备完全自主的控制能力,严禁使用手动遥控操作。
在此阶段,我国已成功举办了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赛事、首个人形机器人格斗赛以及首届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会等一系列具有创新意义的比赛。这些赛事在全国各地纷纷亮相。与此同时,在赛道之外,一场更为激烈的产业竞争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展开。
城市竞逐暗流涌动
从整体来看,今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宇树科技成功引入了人形机器人这一概念,随后,众多城市纷纷加大了在这一领域的投入,北京、上海、杭州、无锡、深圳等城市均出现了人形机器人赛事的火热场面。市场需求中的技能要求和应用领域被纳入了竞赛内容,这些内容涉及体育竞技、娱乐演出以及实际应用场景等多个类别。参赛队伍由机器人企业、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组成,共同构建了一个“以竞赛推动学习、促进研究、激发产业创新”的新生态体系。
高盛预测显示,从2025年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的销量将以每年94%的复合增长率迅速增长,预计到203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540亿美元。目前,我们正处在人形机器人产业化的关键时期,一个竞争激烈的“抢跑”阶段正在进行中。
赛迪顾问的调研报告指出,在2023年,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排名全国前五的地区依次是广东、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它们的产业规模分别达到了11.3亿元、6.4亿元、4.5亿元、3.6亿元和3.5亿元。然而,尽管这些地区的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较大,但这一产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目前尚未出现专门针对人形机器人主题的产业园区或产业集群。大多数情况下,人形机器人相关产业是在原有的机器人产业园区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2023年10月,工信部颁布了《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旨在到2025年,初步构建起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届时,整机产品将达国际领先水平,并实现大规模生产;同时,还将培育出2至3家在全球具有影响力的生态型企业和众多专注于某一领域的中小企业,形成2至3个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并催生一系列新兴业务、模式和业态。2027年,我国综合实力攀升至世界领先地位,进而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在政策的引导下,各地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规划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许多从业者甚至认为,未来世界级机器人公司的领导权争夺战并非仅限于中国与美国之间,而是聚焦于北上深杭这四座城市。根据新战略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所的数据,截至2024年12月,全球从事人形机器人本体制造的企业已超过220家。在这其中,中国企业的数量占据了市场的一半以上,达到了110家以上。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地,整机企业数量都处国内第一梯队。
目前,北京拥有近30家人形机器人整机制造企业,这一数量在全国范围内位居第一。其中,超过20家企业位于海淀区,如银河通用、灵宝CASBOT等知名企业。今年2月,北京市推出了具身智能发展的三年行动计划。根据该计划,预计到2027年底,北京将攻克百余项关键技术,并培育出不少于50家产业链上下游的核心企业。届时,量产总规模将率先突破万台,同时还将培育出一个千亿级的产业集群。
位于上海的张江机器人谷,是浦东新区推动机器人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重要基地之一,汇集了超过30家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上的企业,其中不乏智元机器人、傅利叶、开普勒等行业的领军企业。2024年7月,上海宣布计划设立国家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张江机器人谷的产业负责人王涛透露,预计到2025年,园区内企业的人形机器人产量将超过万台。
深圳吸引了乐聚、众擎、逐际动力、优必选等整机制造企业。今年三月,《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正式发布,该计划提出深圳需在未来三年内攻克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并设定了到2027年培养超过1200家相关企业,以及构建千亿级规模的关联产业链的明确量化目标。
浙江省内有多家知名企业推出了完整的产品,诸如杭州的宇树科技、五八智能以及云深处,宁波的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均普智能和动子科技,还有衢州的禾川科技等。该省设定目标,力求在2027年之前,全省人形机器人的核心产业规模扩张至200亿元,而相关产业的规模则力争达到500亿元。
江苏、湖北、安徽、山东、重庆等地亦在努力追赶。以江苏为例,该省在关键零部件等细分市场培育了众多“隐形冠军”,同时,江苏还拥有如魔法原子、埃斯顿酷卓等具备通用型的人形机器人企业,以及南京天创、优理奇等专注于轮式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公司。根据江苏制定的产业发展行动计划,预计到2027年,江苏的机器人产业整体实力将提升至国际领先水平。无锡市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培育出一个价值3000亿元的产业集群,而南京市则致力于在2027年之前,将具身智能机器人的核心产业规模提升至超过1000亿元。
谈及各地政府热衷于举办人形机器人比赛,顺福资本创始人李明顺表示,这有助于提高城市在机器人产业中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同时,通过比赛平台挖掘和培养本地优秀的机器人项目,构建招商引资的有效途径,并吸引全国范围内的优秀机器人企业入驻并发展。
在接受媒体采访的过程中,不少人士指出,此类赛事能够有效促进机器人产业的集中发展,进而推动相关配套设施产业的繁荣。上游的零部件制造商得以通过试装来检验产品的极限性能;AI企业利用这一机会搜集高动态环境下的多模态数据用于算法优化;同时,赛事运营、直播转播、IP开发等附加服务推动了文旅、电竞、传媒等新兴领域的深度融合,催生了跨界的消费新场景。不仅如此,此举还能促进就业增长,涉及赛事组织、技术支持、裁判工作、研发工程师、生产技术工人以及销售服务等岗位。
3-5年难现“苹果时刻”?
各城市纷纷追求,人形机器人的量产规模率先超过万台,产业规模已攀升至百亿甚至千亿级别,这已成为各地争相追逐的风口,旨在抢占产业制高点的重要短期目标。对于人形机器人企业而言,2025年亦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时刻,届时它们需证明自身产品的性能、量产能力以及商业化应用的实现。
在过去的六个月里,各类赛事的举办极大地提升了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关注度。人形机器人正不断挑战技术极限,在现实场景和任务中相互较量。尽管评价褒贬不一,但这却激发了公众对于机器人融入日常生活和生产的期待,进而推动了相关企业订单量的增加和融资进程的加快。对于整机企业来说,关键在于人形机器人能够真正投入使用,让客户得以利用并从中获益。
7月7日,瑞银证券分析认为,在3至5年时间内,人形机器人出现类似“苹果手机时刻”的盛况可能性较低;然而,预计到2050年,人形机器人的需求量将达到8600万台。目前,这一领域的发展正面临技术难题和监管挑战。对于整机厂商而言,未来3至5年的投资规模较大,因而承受着一定的压力。
尽管人形整机领域的融资进程正在加快,但这主要服务于产品的更新换代以及实现规模化的生产与交付。东方证券指出,首先,观察全年情况,今年前六个月各月的融资规模大致相当;然而,一个显著的变化是,6月份人形机器人整机制造企业的融资额大幅上升,较前一个月增长了近一倍,且这一数字明显超过了2025年1月至5月全年的总和。在这其中,既有成功完成C+轮融资的宇树,也有处于天使轮阶段的数字华夏。市场对特斯拉机器人的态度波动不定,然而,一级市场却对人形机器人的迅猛发展给予了高度认可。得益于资本市场的助力,人形机器人整机制造企业有望迎来生产和规模的迅速扩张。
其二,与之前的产业链普遍送样和订单做法不同,产业链将呈现出品类和供应链的分化趋势。一方面,专用机器人融资领域持续保持热度,行业对垂直应用和商业闭环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涌现出多种用途的机器人,如陪伴、医疗、清洁等;另一方面,参与融资的企业逐渐走向成熟,融资活动更倾向于那些发展较为成熟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