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崮战役对国军而言,带来了一场空前的巨大冲击。在此之前,无人能料想,全副美式装备的五大主力部队中的首支——整编74师,竟然就这样消失了。
这可不是什么二流三流部队,那可是74师啊。
然而,事实就是如此,所以依据“吸取教训,增长智慧”的理念,并且旨在“明确责任归属”,国军在孟良崮战役落幕不久后展开了一次深入的回顾。在这次回顾中,74师名义上的指挥官黄百韬,归纳出了74师在战役中遭遇的两大失败原因。
一、友军见死不救?
黄百韬指出,74师覆灭的诸多原因中,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当该师被华野围困于孟良崮时,友军未能“舍弃防御阵地,全力进行救援”。
不过,黄百韬这话,基本算是说了一半留了一半。
74师陷入包围后,难道真的没有友军前来支援吗?事实并非如此,尽管他人未曾提及,但黄百韬本人却亲自率领25师拼尽全力向74师靠拢。在这过程中,他不顾损失,采取的打法一度让坚守在界碑、天马山一线的华野一纵一师面临巨大压力,险些无法支撑。
叶飞作为当时的纵队司令员,在回忆孟良崮战役时提到,一纵在战斗中肩负了多项重任,既负责主攻,又需进行阻援。随着总攻的发起,一纵的一师不幸遭遇了国军25师的猛烈进攻,面对敌人不顾生死的战斗方式,一师的伤亡情况迅速加剧。
不仅如此,截至当年5月15日中午,敌25师已成功夺取了界碑,同时,天马山阵地亦在他们的猛烈攻势中显得摇摇欲坠。
一纵的其他部队均投入了主攻,这使得一师师长廖政国承受了极大的压力。即便如此,他不得不将一师的预备队全部投入战场。然而,到了当天下午16时左右,敌25师已经成功推进至天马山半山腰。
此时的25师,距离张灵甫仅差一个山头。
在生死攸关的关头,廖政国发现山沟中有一支战友部队正朝着孟良崮挺进。询问后得知,这是一支来自四纵的营队,他们接到指令,即将投入到总攻的战斗中。经过一番简短的交流,该营的营长也认识到了天马山阵地的重要性,于是毫不犹豫地选择留下,协助一师共同抵御黄百韬的进攻。
最终,两支部队合力之下,这才堪堪挡住了25师。
此事在国军档案中亦有记录,前25师148旅副旅长武之棻(读音与“分”相同)曾回忆道,黄百韬亲自率领四个团的部队,曾一度推进至界碑以东地区,若当时再向前推进一些,便能与74师实现会师。
华野部队表现出坚韧的防御,并且到了16日中午,孟良崮山顶的枪炮声逐渐减弱,黄百韬由此认识到74师已经陷入绝境,为了防止被华野部队合围,他无奈地停止了进攻,并开始撤退。
这些证据共同揭示了一个事实,即74师并非孤立无援,确实有友军前来支援。
问题正是在于此,既然黄百韬亲自出马进行救援,那么为何又要声称友军未能“坚守阵地,全力支援”是导致74师覆灭的众多原因之一呢?
其实,他当时这么说,也是为了自保。
依据国军既定部署,83师与74师本应联合编为一个战斗纵队,由83师师长李天霞担任指挥官。然而,李天霞与张灵甫之间矛盾重重,互不买账,导致指挥权未能顺利交接。因此,在5月10日,汤恩伯下令,由黄百韬接替指挥,负责张灵甫的部队。
黄百韬对这个职位深表抵触,他对张灵甫飞扬跋扈的行事风格了如指掌,然而面对难以违背的命令,他只能鼓起勇气,勉强接受这一职务。
在孟良崮战役阶段,李天霞与张之间的争执使得他在援助74师一事上显得积极性不高,结果直至蒋介石严厉下令,行动方才得以全面展开。
此事让老蒋对李天霞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情绪,因此在复盘会议上,他着重指出了李天霞存在的问题,诸如指挥失误、袖手旁观等。
这个时候,任谁都能看出来,李天霞要倒霉了。
黄百韬恰巧也是张灵甫名义上的上级,因此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除李天霞以外,最理想的替罪羊人选。
毕竟74师的覆灭需要有人来承担后果,而黄百韬既没有背景,又缺乏支持,因此他似乎是最恰当的人选。
对此,黄百韬心知肚明,此时此刻,他难道真的敢直言不讳地宣称别人皆无救,唯有他黄百韬能竭尽全力挽救吗?
如此一来,必然会成为众人的攻击目标,那时,旁人或许会趁机落井下石,这样一来,黄百韬的处境将更加岌岌可危。
因此,他只能发表一些概括性的言论,这样的做法既不会彰显自己的功绩,也不会冒犯他人,同时,也为他即将表达的观点打下了基础。
二、为啥要进攻坦埠?
黄百韬在总结74师覆灭的教训时,指出了一个关键原因,那就是为何决定发起对坦埠的进攻。
了解孟良崮战役的人都会明白,在这场战役爆发前,国军由于在莱芜战役中遭遇挫败,对其战略和战术进行了全面的调整,概括来说,便是将此前的分散进攻策略转变为集中兵力、稳步推进的新战法。
而这种战法,就给当时的华野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在此阶段,华野凭借其卓越的机动性,曾在运动战中将敌军分割并逐一消灭。然而,随着国军各部转为紧密集结、稳步推进的战术,华野便难以寻觅到进攻的突破口。
为此,在1947年三月至四月期间,华东野战军尝试了多种策略,却始终未能找到歼灭敌人的绝佳机会。然而,到了同年五月,国民党军汤恩伯兵团再次变换战术,华东野战军便迅速捕捉到了一次绝佳的战机,而这战机,正是围剿整编第七十四师的机会。
汤恩伯部作出了哪些战术上的调整呢?具体而言,他们改变了原先与欧震兵团、王敬久兵团并肩前行的策略,转而以74师作为先锋,迅速向坦埠发起猛攻。
攻击坦埠的必要性在于,国军掌握的情报表明,该地不仅是华野的后勤关键所在,更是其指挥核心,若成功占领,必将使华野陷入一片混乱。
这一决策导致国军三大兵团不再紧密相连,并且使得作为进攻坦埠先锋部队的74师暂时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
此后,华野部队接到了74师孤军深入敌后的消息,陈、粟两位首长经过一番商讨,最终达成共识,决定在众多敌军中瞄准74师,将其一举围歼,夺取其指挥权。
随后,华野一纵等部队展开了大胆的穿插作战,同时六纵部队对垛庄发起了迅猛的攻击,在华野部队的巧妙安排下,孤军深入的74师陷入了绝境,无奈之下只能退守至孟良崮,并在那里遭到了最终的毁灭。
整个过程,其实追溯根源,问题就是出在攻击坦埠这个部署上。
从行动目标的角度来看,并无明显瑕疵,然而在具体部署上,将74师置于先锋地位,显然存在孤军深入的潜在风险;若遭遇华东野战军,极易遭受分割包围之险,国军并非全是缺乏智慧之辈,此点不言而喻。
尽管如此,该部署最终还是被实施了,这一行动导致了74师的覆灭。因此,在黄百韬看来,即便明知存在风险,仍执意进攻坦埠,这成为了74师覆灭的关键因素。
换言之,若非74师执意进攻坦埠,那么在孟良崮战役中,该师很可能不会遭受覆灭的命运。
于是疑问随之而生,究竟是什么缘由,使得74师非得进攻坦埠不可?实际上,这其中曲折复杂,若用一句话概括,便是智者反遭智计所误。
三、覆灭孟良崮
5月10日,老蒋批准,顾祝同(当时担任国军陆军总司令)发布命令,汤恩伯兵团负责实施,坦埠的出兵行动正式展开。
然而,在5月12日,老蒋主持了一场被称作“武会报”的军事集会,会上对5月10日的作战计划进行了相应的变动,变动包括撤销了74师单独向坦埠进军的策略,转而决定由汤恩伯指挥的部队(包括74师、83师、25师、第7军、48师、57师、28师)的主力部队进攻莒城和沂水。
这表明,当时国军方面已经认识到74师单独深入敌后的风险过于巨大,因此不得不对原定行动计划进行了临时调整。
若依照修订后的计划执行,汤恩伯的部队仍旧会紧密聚集,如此一来,华东野战军便暂时失去了消灭74师的良机,也便没有了后续的孟良崮之战。
但这个修改后的方案,并未得到执行。
缘由在于,陆军总司令顾祝同当时提出,先攻克坦埠后攻占沂水更为适宜,故而,74师仍旧依照既定计划,持续向坦埠发起攻势。
因此,在孟良崮战役中,74师遭受了惨重损失,顾祝同将军需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一事实在国军保密局后续的调查报告中得到了明确反映。
今日进攻坦埠,仅以七十四师之力,实属孤注一掷。此举犹如病理般不合常理,深入敌后,终导致我军全军覆没。
顾祝同并非唯一需负主要责任者,张灵甫亦在其中,正是他屡次“煽动”且狂妄自大,使得其上级误以为74师所向披靡,攻占坦埠如同探囊取物。
在张灵甫首次接到进攻坦埠的指令之后,他向汤恩伯表示,尽管坦埠地区驻有华野的五六支纵队,然而一旦74师出马,便能够确保三天之内攻克该地,其他部队,如25师和3师,便无需再战。
不仅如此,5月13日夜晚,张灵甫拨通了汤恩伯的电话,邀请他于次日抵达前线,目的何在?原来是为了目睹74师攻克坦埠的全过程。
张灵甫的极度自信使得汤恩伯与顾祝同均深信攻克坦埠并非难题,且坚信74师将无任何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张灵甫在此期间反复申明,无需其他部队的支援,仅凭74师的力量便足以完成既定任务。他之所以持续重申此观点,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坦埠作为华野后勤的关键据点,储备了丰富的物资;然而,张灵甫却不愿与他人共享这些战果,因此他反复强调仅凭74师便能攻克;此外,在行军过程中,他甚至拒绝与友军并肩作战;究其根本,他的意图显而易见,那就是企图独占这些战利品。
其次,夺取坦埠的胜利实属一大成就,因此,张灵甫愈发不愿他人插手此事。
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导致了汤恩伯部队在坦埠实施分兵行动。张灵甫自以为计策高明,却未曾料到,他的自作聪明反而成了致命的错误,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