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黄岩岛为基准点,美国那艘被誉为十万吨级的庞然大物——“华盛顿”号核动力航母,竟然悄无声息地驶至距离我国这一重要岛礁仅52公里的海域,约合28海里!这样的距离究竟有多么惊悚?现代战斗机全速飞行仅需几分钟便可抵达,而驱逐舰上的重型火炮若射击精准,也能达到如此远的距离。
这并非所谓的“无害通过”,亦非普通意义上的“航行自由”,而是将航母驶至他国院落边缘,公然展示武力威胁和极限压力。
尤为重要的是,众所周知,黄岩岛及其周边海域是我国版图中的不可逾越的红线地带,一旦踏入距离达52公里的区域,便等同于将脚重重踏在红线上,显然是在试探我国的底线,对我国的根本利益构成挑战。
美军对这一地点的测量如此精确,控制如此严密,实际上是将火药桶放置在了极度危险的境地边缘。
踩这条“黄岩岛红线”的过程,美国人也着实演足了戏码。
7月1日,"华盛顿"号航母率领众多护航舰艇,悄然无声地穿越巴士海峡,秘密驶入南海,其目的地直指黄岩岛。
截至7月2日,航线信息清晰无误地揭示,航母已明确位于黄岩岛东北部的那一关键位置,二者间的距离确凿无疑,达52公里。
你以为它偷偷摸摸干完就撤了?那可不是美军的风格。
7月3日,他们刻意让众人知晓,在官方社交平台以及媒体上大肆发布了众多现场图片与视频。
镜头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军引以为豪的空中利刃,那款F-35C隐形舰载战斗机。
这家伙自诩为“海空幽灵”,平时在地面上低空飞行时雷达都难以捕捉,然而如今却公然在中国主权所辖的岛礁上空轰鸣盘旋,频繁进行起降演练。
与之相辅相成的F/A-18E/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以及空中指挥中枢E-2D“鹰眼”预警机,均在镜头前充分展现了其风采。
意思显而易见:瞧,我美利坚最强大的海军力量,正摆出一副威风凛凛的姿态,就在你的家门口。
为了将这种“震慑之力”发挥到极致,“华盛顿”号航母甲板上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英才聚会”。
澳大利亚的、日本的、菲律宾的、加拿大的等国家的军事人员与记者,被迫登上舰艇,成为了旁观者,他们摆出各种姿态,进行观摩与拍照。
美军心算技艺高超,意图借助“多国联盟”这一平台,对中国施加额外的心理压力,同时在国际舞台上制造一定的舆论氛围。
这并非只是一次简单的军事演习,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全球同步挑衅”,意图炒作黄岩岛这一地区,迫使我们在压力之下做出让步,或是导致我们方寸大乱。
但是!咱们的回应压根儿没按他们写的剧本走。
美军战机依旧在空中盘旋,而那些旁观者仍在甲板上四处张望,然而中国南部战区的海空部队早已迅速行动起来,并且一亮相就展现了庞大的阵容!这并非仅仅派遣几艘舰艇象征性地过去,而是实实在在的“海空联合战备巡逻”。
海上编队的主力舰艇,包括那些既高效又经济的054A型导弹护卫舰,以及更为灵动的056A型轻型护卫舰,犹如一道移动的海上防线,奋勇向前。
空中部署尤为壮观,我国重型多用途战斗机歼-16凭借其庞大的体型和惊人的载弹能力,直接成为了此次应对挑战的空中支柱。
同行者中包括同样威猛的苏-30战斗机,还有能够执行远距离突击任务、专门针对大型舰艇进行打击的轰-6K/J型轰炸机。
全球军事爱好者无不为之侧目,我国轰-6J战斗机竟然携带实弹执行任务。透过公开发布的图片,可以明确辨识,其机翼下方挂载的并非用于训练的弹药,而是性能卓越的超音速反舰导弹。此外,导弹的特征识别信息指向性极强,极有可能正是针对大型水面舰艇,尤其是航母的“致命武器”——鹰击-12导弹。这东西并非仅仅作为装饰,其速度之快令人咋舌,至少达到音速的两倍,而且能够在尾部进行俯冲和转向,实施突袭,其战斗部的破坏力相当可观。
将这巨型设备直接悬挂于执行巡逻任务的轰炸机机翼之下展示给你,这一举动简单而直接:若你在我国家门口挑起事端,那就别怪我手中的武器毫不留情地对你下手,而且我完全具备使用它的能力和坚定的意志!
这种密集且紧密的安排,不自觉地就将事件聚焦于报道中最引人注目的焦点,“歼-16与F-35C正面交锋”。
南海的空域范围广阔无边,然而,对于高速飞行的战斗机而言,它有时却显得颇为局促。
美国的F-35C型五代战斗机,以隐身性能为核心优势,其内置弹舱容量有限,主弹舱仅能携带4枚中程导弹,但其在信息融合处理和网络节点作用方面表现出色。
我国的歼-16战斗机,一款重型四代半机型,其雷达体积庞大,功率强劲(拥有我国自主研发的先进有源相控阵技术),载弹量惊人(最多可携带12枚导弹!),机动性能卓越,堪称全能战士,无论是空战还是对地、对海作战,都表现得游刃有余。
从理论层面来看,F-35C凭借其隐身特性确实具备了一定的先发优势,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
我们在南海的岛礁上布置了严密的防御系统:配备了能够探测隐形目标的JY-27A型米波警戒雷达,同时还有可移动的空中指挥中心,以及空警-500预警机在空中巡逻。
这些眼睛和大脑通过数据链连着天上的战机。
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暗示着歼-16或许无需亲自利用雷达锁定F-35C(尤其是在其隐身模式之下),一旦预警机或其他监测平台锁定目标,便能迅速将相关数据传输至歼-16。
它完全能够依靠自身装备的超远程导弹,诸如传说中的射程惊人的霹雳-15(PL-15)和霹雳-17(PL-17),从远处瞄准F-35C可能的位置进行精准打击。这种做法被称为“盲狙”,然而并非胡乱射击,而是有着一套完整的体系作为支撑。
此外,若不幸陷入双方互相纠缠的近距空中战斗(亦称狗斗),F-35C所着重的是隐身性能和态势感知能力,但在极端的机动性对抗中,它或许并非重型双发歼击机歼-16的强劲对手。
切莫忘记,歼-16战斗机具备搭载全球领先的霹雳-10(PL-10)空战导弹的能力。
因此,在这场两代顶级战斗机在复杂电磁环境与强大体系支持下进行的“首次邂逅”中,其结果无疑充满了紧张气氛与诸多变数。
歼-16彰显了中国航空体系的雄厚实力,它在弥补技术代际差距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面对F-35C这样的先进战机,正面交锋并非遥不可及的幻想。
所有这些要素综合作用,最终导致了整个事件最为引人入胜、标题最为贴切的结局——“美军航母无法发动攻击”。
设想一下,航母已深入至敌方52公里的领空,舰载机纷纷升空,直冲云霄,同时,还联合盟友上演了一场“震慑盛宴”。
敌方直接将海空力量全面展开,重型战斗机在旁徘徊,携带能击沉航母的超音速反舰导弹,公然悬挂在对方轰炸机的腹部,直接向世人展示。
依照美军往昔张扬的行事作风,此刻五角大楼或太平洋司令部理应跃跃欲试,高声疾呼:对中方进行所谓的“危险行为”、“操作不妥”、“施压”的指责,不厌其烦地重申他们那套“国际水域航行自由与飞行自由”的老生常谈,即便最差也要抱怨一番“遭遇不专业的拦截”等情形。
然而,这一次,从白宫到五角大楼,再到太平洋舰队的发言人,美军系统竟然全体陷入了沉默!美国海军官方的回应又是如何呢?出奇地简短,仿佛只是例行公事:反复强调的不过是几句话,“我们依照既定计划合法航行”、“我们支持印太地区的自由与开放”、“我们恪守国际法”。
中国军舰紧随其后,距离仅52公里,全程严密监视;歼-16与F-35C险些擦肩而过的紧张瞬间;被挂弹轰炸机精准瞄准的警告画面;尤其是我国航母触碰中方底线这一核心且敏感的事件,他们却刻意避而不谈,绝口不提,宛如一切严重事态从未发生。
这种与过去大相径庭的“低调”与“沉默”,其引人瞩目的程度,简直不亚于他们的大声喧哗。
这“哑火”后面藏的可不是心虚,而是一种经过计算的克制。
说白了,就是踢到铁板了。
为啥突然怂了?深层原因其实不难琢磨。
首先,最为关键的是,他们切实体会到了存在的威胁,并深信我们并非儿戏,而是认真对待。
轰-6J展示的鹰击-12并非玩具导弹,它具备实战能力,能够准确击中目标,对航母构成严重威胁。
中国在南海构建的所谓“区域拒止”体系,即A2/AD,其严密性与完善度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这不是靠一艘航母外加几架隐身机就能轻易破解的简单阵势。
空中翱翔的、水中穿梭的、深海漫游的、岸边伫立的,众多目光聚焦,众多射击点瞄准。
航母作为一种价值连城的庞然大物,若在战争爆发时,必将成为众矢之的,一旦踏入这如同天罗地网般的战场,便等于是将自己置于多层面、全维度的精确打击火力覆盖之下。
美国人精于计算,擅长展示威慑力,但若与一个体系健全、立场坚定的大国在其领土上展开激烈对抗,所付出的代价过于高昂,一想到这里就让人感到心痛。
这种风险,他们真心不想、也负担不起。
其次,拉的那群“看客”盟友,关键时刻真顶不上事。
日本、澳大利亚、菲律宾、加拿大等国在甲板上展示声势尚可,但若要真正卷起袖子与美国军队与中国正面交锋,那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
他们国家的政治局势相当复杂,没有人愿意在南海的争端中为美国承担主要责任,充当先锋。
那精心设计的“盟友登舰”环节,实则是一场政治性的烟花表演,虽然场面热闹耀眼,但一旦落幕,便失去了实质性的威慑作用。反而暴露了美军表面强大实则空虚的本质,关键还得依靠自身的核心力量,承担风险也责无旁贷。小弟们拍拍照、发发推特尚可,但真要承担重任,还是算了吧。
最终,我国在信息披露方面采取的积极且高效的策略,同时也彻底限制了美军后续行动的余地。
南部战区迅速通过官方渠道阐明情况:美军航母擅自进入黄岩岛东北海域,距离我国红线仅52公里,我方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对其实施大规模海空兵力跟踪监视、警告驱离和战备巡逻,并明确展示了装备有鹰击-12的轰-6J。
事实确凿有力,美军挑衅在先,中国被迫自卫反击的因果关系被阐述得透彻清晰。
这导致美军很难再去歪曲事实或者大打“认知战”。
想骂人都找不到立足点,只能闭嘴装“文明”。
这场在家门口悄然响起的惊雷,尽管声势浩大,却传递出极为明确的信号:任何试图挑战中国底线、冒险进行军事挑衅的行为,无论其表面装饰多么精美、有多少旁观者为其助威,在强大的防御力量和国家的坚定意志面前,终究会熄灭其嚣张气焰,被迫缄默。
美国的此次“哑弹”展现了对中国实力和意志的一次非常规但极为真实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