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墨水屏被发明出来,和阅读器就是一对天作之合。
这显然是一个增速逐渐降低的市场,全球最大的墨水屏生产商E Ink焦急万分,他们渴望将墨水屏推广至更广泛的领域——例如,教育设备中,亦或是盒马鲜生超市内的商品标签上。
E Ink近期关注的焦点位于AIPC,确切地说是AIPC配备的触控板。
7月1日,E Ink元太科技发布消息,计划将墨水屏技术应用于笔记本电脑的触控功能。该方案旨在将彩色电子纸技术与传统触控板技术相融合,旨在为AIPC提供一种全新的交互式体验。
但 AIPC真的需要一块墨水屏吗?
E Ink 墨水屏触控板. 图片来自:E Ink
墨水屏触控板确实省电,但这可能不是重点
E Ink的触控板采用了Intel的Smart Base技术、Innovation Platform Framework框架以及AI Assistant Builder技术,实现了彩色电子纸与笔记本电脑触控板的融合——从技术层面分析,这一方案并非无稽之谈。
最明显的优势是省电。
墨水屏在内容进行刷新时才会消耗电能,而在静态展示状态下,其电力消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对于笔记本电脑的电池续航能力来说无疑是个优点。此外,墨水屏不产生光亮且无闪烁现象,即便长时间使用,也较少引起眼睛疲劳。
墨水屏. 图片来自:E Ink
功能上似乎相当全面:触控板不仅维持了原有的操作方式,还展示了众多由人工智能创造的内容。系统能够展示诸如常用快捷键、系统提示信息,甚至是由AI生成的文字摘要、图像资料,以及游戏攻略。用户可以浏览天气信息、备忘录以及会议记录,即便在笔记本关闭状态下,也能展示定制的壁纸。
听起来很美好,但问题来了:
有多少人真的需要在触控板上和 AI 对话?看天气预报?
这些功能在手机上、电脑桌面上不都更容易操作吗?将它们浓缩在仅几英寸大小的触控板中,这究竟是为了解决现有问题,还是反而带来了新的麻烦?
墨水电子屏. 图片来自:E Ink
笔记本电脑做副屏,很酷但没用
说到笔记本副屏,苹果已经给所有人上了一课。
2016年,苹果公司在MacBook Pro系列中引入了Touch Bar——这一创新设计以一块OLED触摸屏替代了传统的功能键。苹果公司宣称,这一变革是笔记本历史上的重大突破,它能够提供实时更新的快捷键以及针对特定应用的功能。
五年之后,在2021年,苹果公司决定弃用Touch Bar,转而回归到传统的功能键设计——这一改变的背后,主要是由于Touch Bar的使用体验实在不佳,不仅操作不便,而且增加了生产成本。与闭眼即可准确操作的F键相比,使用Touch Bar则需要低头查看,这反而降低了工作效率。更糟糕的是,这导致笔记本电脑的成本大幅上升,但并未带来相应的效益——结果,Touch Bar 的软件环境并未得到有效构建,MacBook Pro 那场备受瞩目的副屏变革最终以黯淡的结局告终。
Touch Bar. 图片来自:Apple
不仅苹果公司,众多Wintel阵营的厂商也纷纷尝试涉足这一领域。例如,华硕在其ZenBook Pro系列中推出了ScreenPad功能,将常规触控板与高分辨率LCD触摸屏融为一体,能够展示数字键盘、应用图标等内容,外观设计颇具吸引力。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大部分时间它仅起到装饰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户的手感体验。
其他企业曾尝试过类似做法,然而这些尝试普遍反响热烈却未能赢得市场青睐。究其原因,实际上并不复杂——
这些额外的显示屏干扰了笔记本电脑操作界面的简洁性。用户原本就需要处理主屏上的信息,现在还需分散注意力去查看触控板上的内容。此外,这些副屏往往无法独立完成工作,必须依赖主屏才能运作——对于笔记本电脑这类提高工作效率的工具来说,这种设计显得尤为冗余。
墨水屏的应用. 图片来自:E Ink
当然,我们可以理解 E Ink 推出墨水屏触控板的初衷。毕竟,电子书市场正在逐渐缩小,商业企业需要寻求新的发展路径。从商业的角度来看,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值得赞扬的,而且与人工智能硬件的结合无疑是一个值得追求的方向。
然而,问题在于,将此技术与AIPC的融合可能并非明智之选。在选购笔记本电脑时,我们追求的是更优越的性能、更持久的电池寿命以及更为公道的价格,而非一个可能永远闲置的「触控板墨水屏」。
与其在副屏这一条看似无望的道路上不断碰壁,E Ink 更应当将注意力转向那些电子纸业已证明有效的应用领域——如阅读器、价格标签、户外显示屏等,这些才是墨水屏真正能够大放异彩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