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在教师职业的优势清单中必然名列前茅。
近期,天津市西青区的教育局和人社局共同发布了《西青区中小学教师聘期管理实施方案(试行)》,这份方案引起了广泛关注。方案中提出了要打破“一聘定终身”的传统做法,并且明确了实施范围,包括该区公办中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中所有在编的教师,无论是身兼教学与管理工作的人员,还是担任其他教育系统岗位的工作人员。
该通知明确规定,从今年8月1日开始,该区域内的公立中小学校将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及岗位管理机制。
中国新闻周刊观察到,该方案设定了详尽的规范,要求在合同期间内满足“基本条件”和“专业技能标准”。比如,在每位教师的年度综合评价中,包括学生评价、同事评价、家长评价等多方面的评价满意率需达到85%以上,且任何一方的满意率均不得低于75%。
有人指出,天津西青区的“新政策”再次促进了教师任用制度的变革,这一举措亦在社会各界引发了热烈的讨论。教师的“铁饭碗”面临何种命运,引起了广泛关注。
聘期内须达到“基本要求”和“专业要求”
中国新闻周刊观察到,新规颁布的依据之一源自2022年9月,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及教育部共同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优化中小学岗位设置管理建议的文件》。
该指导意见强调需提升聘后管理水平。具体而言,应全面评估教职工的工作表现,将实际工作成效和贡献作为核心考核指标。同时,需增强考核结果的应用力度,使考核结果成为教职工岗位变动、职称评定、岗位级别提升、薪酬确定以及聘用合同的变更、续签、解除或终止的重要参考依据。
西青区在“新规”中作了明确的要求。
新规确立了三大核心原则:首先,秉持职称评定与岗位聘任相融合的理念。全面推广中小学教师的聘用及岗位管理制度,摒弃“一聘终身”的旧模式,对教师职称的聘任实施动态调整,打造一个人员流动自如、进退有度的灵活用人体系,以最大化发挥教师资源的实际效用;其次,坚守在区域统筹规划下的创新改革方向。城市、区域、学校三方共同努力,优化政策引导、加强制度规范、增强考核激励、推出创新管理手段......;同时,秉持着专心致志教书育人以及树立榜样、引领发展的理念......。
此次改革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不仅包括公办中小学、幼儿园以及特殊教育学校中所有在编的教师,还涵盖了教育系统内其他岗位的工作人员。
教师在任职期间必须满足“基本标准”与“专业标准”两项要求。“基本标准”涵盖了师德师风、整体满意度以及工作量等方面。其中,整体满意度指的是在每位教师年度综合评价中,学生的评价、同事的评价、家长的评价等多方面的评价满意率需达到85%以上,且任何一方的满意率均不得低于75%。
“专业要求”则与教师个人职称有关。
从二级教师至正高级教师,他们的教育职责大体相同,包括在任职期间要担任班主任、年级组长或学校中层及以上级别的管理职务,并且还需履行学校分配的其他职责。
除此之外,尚包括教学职责、科研职责、示范带头职责以及持续学习职责。以二级教师及以下为参照,在合同期间,教师需要完成以下七项教科研任务中的一项:(1)担任或加入校级或更高层级的教科研课题;(2)发表教育教学论文、案例、教案、作业设计等,或获得校级或更高层级的奖励,或在相关会议上进行交流;(3)参与校级或更高层级的政策文件制定等。
教师职位聘任的期限为三年湖北一地停招小学老师 锁死教师编制,其考核成绩通常被划分为合格与不合格两大类别。根据方案,这些考核成绩是教师岗位变动、岗位级别设定、职称评定、绩效薪酬分配,以及聘用合同的变更、续签、解除或终止的重要参考依据。
退出机制不同于“末位淘汰制”
中国新闻周刊观察到,在“新规”正式实施前夕,西青区已对外公布了该区域2024年度教育系统下辖事业单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的综合成绩。
依据之前的招聘通告,本次被聘用的员工也将被纳入事业单位的员工管理体系,并且依照规定执行试用期政策。西青区教育局的一名工作人员向《中国新闻周刊》说明,即便学校做出解聘的决定,也不会对个人的编制带来任何影响。
该方案旨在推动教师在教学及示范引领等领域的成长,而非鼓励大家追求不合格的结果。据该工作人员说明,相关具体要求是在区级层面框架内制定的。在聘期内若考核不合格,通常不会造成太大影响;然而,若连续多次,例如连续两到三次聘期均不合格,则需根据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我也成功进入了其他区域的教师编制,但最终选择加入西青,因为教师改革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一位今年新晋的西青区教师编制候选人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在他看来,这项新规定实际上是一项旨在激发教师积极性的激励措施,旨在遏制教师消极怠工的现象,特别是对于已经获得高级职称的老教师而言。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储朝晖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事业单位中早已实施了聘期管理制度。在他看来,只要大多数人没有发生重大问题,例如严重违反相关规定或要求,就能满足合格条件,“在这种情况下,聘期实际上等同于长期。”
毫无疑问,教师队伍改革的步伐正在加快。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院长熊丙奇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我国部分地区正在尝试推行一系列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如取消编制、实行员额制以及采用合同聘用教师等。北京、宁波等城市近期也相继传出了类似改革举措的消息。
2022年11月,宁波市教育局颁布了《宁波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退出机制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此举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该办法明确指出,教师可以选择待岗、转岗、离岗退养或解聘等途径离开岗位。同时,意见稿也对这些退出方式进行了详细列举,涵盖了各种具体情形。
宁波市某知名小学的负责人乔文(化名)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该“办法”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对于部分教师起到警示和提醒的效果;以往校方主要针对那些严重违背师德师风的教师进行处理,而“办法”的实施有望大幅降低纠纷和争议的发生。
乔文指出,针对那些试用期已结束的教师,学校在管理层面常常显得力不从心;例如,若教师能力不足,教育或教学方法不当,通常的处理方式是让教师更换班级,或者与教师进行沟通。
2024年1月7日,北京丰台教育发展理事会颁布了《关于推进丰台区中小学教师“区管校聘”管理改革工作的若干措施》。该措施强调了对教师进行年度考核的必要性,并明确了考核结果的应用。同时,还提出了探索构建教师退出机制的建议。
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对于学校的成长至关重要。然而,乔文提出,退出机制与“末位淘汰制”有所区别,它并不会对教师职业的稳定性造成负面影响。
避免出现降低教师地位的走向
两则对比鲜明的热搜话题,凸显教师队伍改革的复杂性。
今年四月,厦门的教师招聘活动因众多岗位取消编制而遭遇报名荒,这一事件迅速登上热搜。与此同时,另一则关于教师岗位过剩的热搜也引起了广泛关注。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院乔锦忠研究团队的研究数据预测,到了2035年,我国将面临约150万小学教师和37万初中教师的过剩问题。
熊丙奇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在包括西青区在内的多个地区,教师队伍改革的初衷旨在构建一种灵活的教师聘用与退出体系,对于考核不达标的教师,将依照合同条款终止其聘用关系。
支持者表示,此举能够激发教师们勤奋工作的积极性,避免他们因为拥有“编制”或“铁饭碗”而选择安逸度日。同时,地方财政的负担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熊丙奇指出,尤其是近年来,一些地方的编制状况紧张,已达到“人满为患”的状态,若要招聘新教师,就必须推动员额制改革。此外,鉴于出生人口数量的减少,未来教师队伍可能会因适龄学生数量的减少而出现过剩,此时实行合同制聘任,不仅能够缓解当前教师短缺的状况,还能在教师数量过剩时对教师队伍进行合理调整。
在他看来,教师编制的取消并推行员额制,目前仅限于少数地区的尝试,故此必须格外小心。厦门教师招聘因编制取消而遭遇冷淡的事实表明,若要实现这一转变,还有诸多事宜亟待处理。
在去除了编制这一对教师职业极具吸引力的关键因素后,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如何增强教师职业自身的吸引力,并进一步加大对“合同教师”在待遇和权利方面的保障力度。尽管实行员额制聘任的教师,其待遇与事业单位编制内人员相当,然而,与享有编制保障的编制内人员不同,非编制人员对于自己的待遇可能不如编制内人员感到担忧。熊丙奇指出,那些通过合同聘用的教师同样担忧,一旦教育部门和学校仅签订短期合同,合同到期后可能会面临被解雇的风险。事实上,去年在某个地区,就有76名合同教师在一同被解雇。
熊丙奇指出,2018年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强调了教师至关重要的角色,并明确了公办中小学教师在国家公职人员中具有独特的法律身份。这一提法曾被阐释为将公办中小学教师视作国家教育公务员湖北一地停招小学老师 锁死教师编制,旨在保障他们的权益和。
这亦是日本、韩国等国家所采纳的策略,即把中小学教师纳入国家教育公务员体系,以此来提升教师的地位,并强化对教师待遇和保障的力度。熊丙奇指出,构建国家教育公务员制度,必须在确保教师编制稳定的前提下,迈出更坚实的步伐,这样才能巩固教师独特的法律地位。这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所应努力追求的目标;而对于某些地区尝试取消教师编制的改革举措,必须警惕,防止其走向降低教师地位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