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美国大选,作为备受瞩目的“超级选举年”中的关键一役,不仅有可能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成为了全球观察美国的重要窗口。在这一每隔四年举行一次的大选之年,美国民众如何看待自身,又是如何审视整个世界?环球时报研究院近期开展的一项关于“中美互视”的民意调研表明,仅有大约二到三成的美国受访者认为美国的现行民主体系及社会治理模式取得了成功,而绝大多数受访者都期望新任总统能够重视并着手解决国内的诸多问题。在此同时,中美两国中,大约有九成的受访者都对两国关系表示关注,而加强经济商业往来、促进民间交流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合作,依然是两国的主流民意所期望的方向。
近七成美国民众希望新一任总统更聚焦于国内问题
9月29日至10月16日期间,环球时报研究院在中美两国同时开展了“中美互视”民意调查活动。该调查通过在线样本库邀请参与者填写问卷,最终在美国收集到了3134份有效问卷,在中国则收集到了2108份。此次民调的范围广泛,涵盖了美国的50个州以及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在中国则覆盖了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在内的七大区域的16个主要城市。调查数据已根据中美两国最新的人口统计数据,对年龄与性别构成进行了相应的加权调整。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美国民众对于国内经济走势和现状的感受普遍不太积极。超过四成的受访者预测,在未来四年内,美国“极有可能”(占比29%)或“必然”(占比15%)遭遇经济危机,超过三成的人士认为“有一定概率”发生,而约一成的人士则认为“不太可能”发生。与此同时,大约有四成的美国受访者(38%)认为他们国家的经济状况正面临衰退,而近三成的人则选择了“波动不定”这一选项。
美国联邦政府的债务已经冲破35万亿美元的历史性顶点,这一数字让40%的受访者担忧“美国政府正走向破产边缘,权力遭受严重削弱”,这一比例显著超过了调查中设定的另一选项“巨额债务反映了国内外对美国政府的坚定信心”,后者的支持率仅为16%。此外,美国民调机构盖洛普公司于10月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美国民众的经济信心指数(ECI)仅为-26,创下了历史新低。盖洛普认为,这一数字表示美国经济信心仍然低迷。
调查结果进一步揭示,有30%的受访者对美国民主政治体制给予了“成功”的肯定,而认为其“失败”的则高达38%。在社会治理方面,24%的受访者对其表示认可,而对其持否定态度的受访者则占到了33%。此外,75%的美国受访者认为美国的贫富差距问题“严重”或“极其严重”。认为仅有43%的人觉得少数群体的权益得到了充分保障,而47%的人则认为并未得到有效保护。另外,还有14%的受访者表示,他们觉得社区的治安状况有所好转。
居住在艾奥瓦州的“00后”美国受访者在调查问卷中留言表示,他观察到美国政府似乎越来越忽视公民的财务状况,这一现象导致了经济差距的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有些人即便辛勤工作三班倒,依然无法负担得起住房民调显示美民众国家自豪感持续下滑,更别提日常的食品杂货开销,更不用说整个医疗保健体系所面临的问题了。来自北卡罗来纳州的“85后”受访者透露,受美国多港口码头工人10月罢工影响,通货膨胀问题再次加剧。与此同时,一位居住在亚利桑那州的65岁受访者对美国联邦政府累积的高额债务表示忧虑,认为这不仅是每个纳税人的经济负担,而且可能引发类似于希腊的危机。
李海东教授,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的专家,向《环球时报》的记者阐述,目前美国民众的不满情绪主要来源于联邦政府在解决关乎民生的物价、医保、就业、收入等问题上的不足,这种消极情绪在某种程度上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以及19世纪末的经济危机期间民众的心态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约七成美国民众期望下任总统能更加专注于处理国内事务,关于这一点,“红州”和“蓝州”的受访者比例仅相差两个百分点。在关于是否赞同美国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无偿资金援助的提问中,有40%的受访者表示赞同,38%的人持反对意见,另有22%的人表示尚未明确立场。超八成美民众支持俄乌双方尽快进行和谈并结束冲突。
大多数美国人民赞同俄乌双方停止争斗,然而,美国政府于11月1日公布,决定额外向乌克兰派遣总价值达4.25亿美元的军事物资。针对这一举措,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的教授兼副主任信强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与美国国会及盟友的观点相比,美国民众的观点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力相对较小。除非民众的反对情绪变得异常强烈,类似于越南战争末期的情况,否则仅凭民众的意愿通常难以促使决策者调整其外交立场。
近四成美国民众对华盛顿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无偿资金援助表示反对,信强对此评论道,目前,众多美国民众赞同“美国优先”的理念。对于美国政府而言,在实施资金援助的过程中,一方面遭遇财政紧张,另一方面,认为美国不应承担过多国际责任的民众数量逐年上升。
在8组双边关系中,中美关系获选比例最高
在调查美国受访者关于哪些双边关系对美国当前更为关键的问题时,结果显示,在列出的8个选项中,中美关系以39%的得票率位居首位,而美英、美欧以及美加关系则紧随其后,得票率均在33%上下。
美国民众普遍关注中美关系,其中87%的人表达了这一关切,其中55%的人表示关注程度较高。在针对美国总统候选人有关中国的言论方面,约两成受访者表示“高度关注”,而超过三成的人表示“较为关注”。李海东在《环球时报》的分析中指出,美国民众对中美关系的关注,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清晰地认识到中美两国利益的相互融合,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美国政客和媒体有意塑造的中国“假想敌”形象。
与此同时,在我国,面对中美关系的提问,超过九成的调查对象表达了他们的关切,其中67%的人表示关注程度较高。针对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的话题,有14%的中国受访者表示“非常关注”,而超过一半的人则表示“比较关注”。至于在询问中国受访者哪对双边关系目前对我国更为重要时,中美关系以43%的得票率排名第二。
自2018年以来,美国单方面挑起对华贸易战,通过提高关税、在半导体等关键领域实施严格的出口限制,以及诱导或威逼其盟友与中国经济“断开联系”和“规避风险”,这些行为严重干扰了中美之间的正常经贸交流,同时也给民众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这些情况在本次调查结果中均有体现。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的美国受访者对美对华实施的加征关税、出口限制以及技术制裁等政策措施有所了解,同时,大约六成的受访者对我国的反制措施也较为熟悉。普遍观点认为,对华的技术出口管制带来了不利影响,其中,有29%的人认为这种影响对两国都是同等程度的,24%的人认为主要影响到了美国,而21%的受访者则认为主要影响了中国。中国受访者中,绝大多数人认为美国对中国实施的出口管制对两国关系造成了严重伤害,其中77%的人赞同中国采取对美国加征“301关税”的报复措施。
在中美关系方面,最新民调结果显示,在美国,多数受访者将两国关系描述为“紧张”,同时,有相当一部分人将其视为“友好”或“正常”;另外,有高达44%的受访者感知到美国社会中弥漫着“恐华”或“反华”的情绪。
在探讨中美关系紧张所带来的后果时,绝大多数美国受访者,即95%,均认为这一状况对美国造成了不良影响。他们中,将影响程度评价为“非常严重”的约占2成,而认为“中等”和“轻微”的分别占据了5成和2成。
来自新泽西的青年阿德里安在接受《环球时报》美国特约记者采访时指出,美国对中国发动的贸易战,其最终影响将由美国的商企和消费者共同承担。纽约市民凯南同样向记者表达了看法:“为何美中不能携手合作呢?福特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不久前曾表示,他对小米汽车情有独钟。我查阅了该车型的价格民调显示美民众国家自豪感持续下滑,发现它比我想象中要低廉得多,这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我真正打算入手购买时,却遭遇了重重阻碍。美国政府实施的关税、繁杂的法规以及针对中国汽车的种种限制,使得我几乎无法以合理的价格购得一辆国产电动车。地缘政治因素本不应干扰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来自新泽西的青年穆罕默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感到美国政府对中国和中东国家的某些政策存在歧视倾向。美国的繁荣依赖于不同族裔共同努力,但频繁对中国学者进行检控、撤销留学生签证的做法,对美国科技进步造成了负面影响。
加强经济商业交流、民间往来、气候合作仍是中美主流民意
此次调查还邀请了中美两国受访者对未来美国大选结果后的双边关系走向进行预测。在美国受访者中,选择“不确定/难以回答”的占比将近四成,而预测“关系将更加紧张”“关系会有所缓和”以及“关系将保持不变”的受访者比例大致相当,均在两成左右。在中国受访者中,选择“关系将保持不变”和“关系会有所缓和”的占比均为三成。与此同时,高达76%的美国民众普遍认为,美国应当避免在东亚及东南亚地区采取可能挑衅或激怒中国的行动。
在美国,绝大多数受访者,即76%,都对“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有所了解。调查数据显示,有57%的美国受访者赞同本国在某些领域应当参考并学习中国的做法,这一比例远超不赞同该观点的受访者人数。在被询问美国有哪些方面值得中国借鉴学习时,"科技研发的资金投入"、"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对高质量发展和绿色技术的重视"这三个方面被大约一半的人提及,这一比例超过了其他选项。
在讨论中国可供美国借鉴的丰富经验时,一位来自宾夕法尼亚州的五十多岁美国受访者指出:“中国是一个团结一心的国家,与美国那种分裂的状态截然不同。”一位来自罗得岛州的年轻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为中国的制造业是值得美国深入研究的领域。而一位来自内华达州的“80后”受访者则表示,中国建造桥梁和大型建筑的速度之快、效率之高,都是美国可以效仿的亮点。
与此同时,六成中国受访者对美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谈及对美国的看法时,“科技与创新”领域得到了较多的正面评价。而在经济、文化、环境、友好、文明、奋斗等多个领域,中国民众普遍倾向于采取中立立场。
在中美交流与合作的议题上,两国受访者均显现出积极和开放的心态。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方面有超过七成的受访者赞同两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更深层次、更实质性的合作;美国受访者中,这一比例也超过了五成。同时,八成以上的中国受访者以及超过半数的美国受访者都期望两国能够加强民间人员的交流互动。此外,相当一部分美国受访者期待深化经济协作、增进商务往来,这一比例高达44%。
对中美合作交流的期待和支持
美国受访者对中国文化中的多个方面表现出浓厚兴趣,尤其是对中餐,其感兴趣度达到了75%,而历史朝代和中医治疗也吸引了超过一半的人。此外,当大熊猫“云川”和“欣宝”于8月8日在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园首次与公众见面时,大多数美国民众都表达了喜悦、期待和拥护的情感。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刁大明教授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尽管当前中美关系遭遇了不少困难,然而两国人民之间依旧保有着浓厚的兴趣。回顾中美交往的历史,虽然出现过因负面因素而损害双方情感的时刻,但这并非主流现象。从长远角度考量,中美民众之间实际上并没有显著的恶感。
李海东向《环球时报》记者透露,为了促进中美关系的稳定、健康与持续发展,他认为,美国的地方机构以及相关利益集团,成为了深化中美交流的一个可行切入点。他强调,加大民间不同群体间的广泛交流力度,应当成为我们努力的重点方向。此外,他建议,我们可以在农业、科技、能源、气候以及反毒品等多个领域,积极探寻和拓展实际交流的机遇与空间。
环球时报的记者易佳、张婷鸽、欧阳子涵,以及驻美国特约记者戴润芝共同参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