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背景下,以抗战为主题的微短剧数量有所上升。然而,部分这类微短剧出现了诸多问题,为此,国家广电总局迅速发布了相关管理指导意见。
政策出台背景
今年适逢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众多以抗战为主题的微短剧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为了确保这些作品的规范性,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管理司近期发布了管理指导意见,强调需强化内容审查,坚决抵制不切实际的设计、幼稚的剧情等不良倾向。在当前形势下,尽管微短剧的表现形式有所创新,但问题不断涌现,此时出台相关政策恰逢其时。
管理提示内容
管理提示着重指出,需避免将现代技术应用于抗战背景,严格禁止主角拥有超凡能力,以避免出现与军事常识不符的“神奇功法”或“神乎其技”。此外,应摒弃将我方描绘成超人、敌方简化为弱智的幼稚情节,坚决抵制将家国叙事简化为个人复仇的虚假主题创作,以及忽视历史逻辑的创作方式。
微短剧创新意义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微短剧作为一种创新的艺术形式,专注于抗战题材。这种形式不仅能够触及到广泛的观众群体,还能够激发年轻一代对伟大抗战精神的感悟。通过细致入微的视角,它揭示了抗战历史的诸多细节,使得更多的人得以了解那段辉煌的历史时期,并在传承抗战精神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行业乱象问题
微短剧角色关系较为简单,叙事手法跳跃,情节强调快速推进。部分创作者为追求流量和制造“爽点”,忽视历史事实。他们采用违背常理的手法吸引观众,导致叙事逻辑混乱,对抗战历史进行戏说,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人们对抗战记忆的尊重和敬畏。
不良影响危害
这种对抗战的“戏说”手法,造成了叙事的真实性受损,使得公众对历史的认识出现了偏差,进而引发了低俗的“红”和“黑”现象。抗战的胜利并非依赖于虚构的“离谱人设”,而是无数军民用鲜血和生命进行抗争的结果。“神剧”的套路消解了民族所经历的苦难,忽视了抗战的艰辛,不利于全社会树立崇尚英雄、缅怀先烈的正确风气。
政策规范作用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管理通知,明确行业主体需承担节目播出、内容制作与宣传推广的职责,并强化内容审查力度。此举是对从业人员的及时警示与规范,着重指出抗战题材应受到尊重,严禁采用夸大、虚构等手段来追求流量,以确保抗战题材微短剧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
政策实施后,其效果能否成功抑制抗战主题短视频的混乱现象,各界如何看待?敬请发表意见、给予点赞及转发本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