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只是一条普通的帖子,评论区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讨论氛围,网友开始质疑方文山推荐的语句是否借助了人工智能技术,这一争议迅速成为网络上的热门话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评论争议:AI痕迹引质疑
评论区热议不断,其中最高票数的评论直接指出推荐语疑似由AI撰写。评论者自述其从事文字和影像创作,对今年AI生成的文案具备较高的辨识能力,并通过与方文山作品风格的对比,认为“紫光密码”等表述体现了AI的特点。此外,还有网友认为部分标题及措辞过于突出AI风格,如“凌晨三点的第一缕阳光”等,让人难以理解。
观点交锋:科技感另有缘由
然而,并非所有网民均认同这是AI创作。一些网民鉴于书籍属于科幻类别,觉得推荐文的科技氛围是恰当的,“祈祷机器”这一表述是在描绘书中的故事情节。他们坚信这属于人类的用词,并强调AI创作的文本会更加正式,而该推荐文并不具备AI创作的特点,双方意见截然对立。
模型检测:结果差异令人惑
记者运用朱雀大模型进行检测,首度全文检测结果显示AI成分高达100%,表明该文本极有可能被多个平台判定为AI生成内容。在第二次检测中,移除标题及方文山名字后,AI成分比例降至37.05%,提示文本可能受到AI辅助。这两次检测结果的显著差异,使得是否采用AI技术的问题变得更加难以捉摸。
AI看法:逻辑层次显端倪
记者将文章提交给豆包AI进行评估,豆包AI指出文章结构清晰,具有逻辑性,并非单纯的AI语句堆叠,更贴近人类撰写书评的思维方式。这一观点与先前网友及模型检测的结果存在差异,从而进一步增添了事件的复杂性。
当下困境:写作者陷入自证圈
目前AI写作工具非常方便,导致作者常遭受读者对AI写作的识别。一旦被认定为使用AI,作者便可能被指责为“偷工减料”或“缺乏用心”。然而,读者识别AI写作的方法较为简单,部分人依赖个人语感,例如认为使用过多华丽辞藻即视为“AI风格”;有些人则依赖大型模型的检测工具;还有一部分人遵循社交平台上流传的鉴别技巧。因此,作者往往陷入需要自我证明的困境,竭尽全力证明自己并未使用AI工具。
未来担忧:鉴AI会成文字狱?
读者之间围绕“空口鉴AI”话题争论不休,部分人对此现象表示忧虑。在缺乏充分证据的前提下进行“鉴AI”,是否可能演变成一种新型的文字狱?人们纷纷在思考,此类争议在将来应当如何妥善处理,并确实有必要确立一个恰当的鉴定准则。
关于如何构建一套科学且合理的评估体系,用以判断一篇文章是否采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公众持有何种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