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手机没精气神?抑郁率 24.6%!好教育究竟该咋给?

经常听家长们抱怨:

现在的孩子,一回家就躺着玩手机,一点精气神都没有。

抱怨之余,大家也疑虑重重:

条件改善了,按理说孩子应当更加乐观积极,有所成就,可为何他们却表现得如此不成材呢?

不仅人看上去有点蔫,心理还频频出问题。

正如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所揭示的那样,我国青少年群体的抑郁发生率已高达24.6%。

其实,早在很多年前,教育家陶行知就说过:

需释放孩童的思考、动手、行走的能力,以及他们所处的环境和时间,确保他们能够享有完全的自由,并在这种自由中汲取真正的教育养分。

好的教育,一定是将孩子抛向旷野,让他们在真实生活中去历练。

倘若一天到晚待在家里,孩子的人生之路大概率会越走越窄。

温室里的花朵,不经风雨难以茁壮

幼时,我手中无手机,电视亦被禁止观看,放学后便与小伙伴们四处嬉戏奔跑。

攀登山丘、攀爬树木、捕捉昆虫、射击飞鸟,夏日时分到溪流中嬉戏,即便冬日严寒亦热衷于玩雪仗。

直到灿烂的晚霞被夜色吞没,才结伴回家,开始写作业、看书。

在记忆中,那些年孩子们顽皮至极,个个如同小牛犊一般,他们爬上屋顶掀翻瓦片,嬉戏玩耍,调皮捣蛋。

就算被爹妈打一通、骂一顿,也不往心里去,生命力坚韧得很。

再看看现在的孩子,吃喝玩乐的条件,都远胜咱们小时候。

但他们的状态,却经常是闷闷的,动不动就喜欢宅着。

白天,待在教室里;放学后,无缝连接地回到家中。

完成作业后,便沉迷于玩手机和游戏,日复一日,户外活动的时间极为有限。

网络时代,有算法的投其所好,孩子们比大人更容易沉迷。

有人说,只要给一条网线、一个手机,就足以让人废掉。

这一点,在孩子身上尤为明显。

少了户外历练,不经风吹雨打,孩子们都成了温室的花朵。

一位儿科医生,对孩子们的现状做过总结:

他既懒惰又缺乏活力,不愿外出,整天沉迷于睡眠和手机,无所事事。

原本爱动爱闹的孩子,长期待在家里,只会一天天萎靡下去。

随着时间推移,你可能会观察到孩子开始变得行动迟缓、缺乏对时间的感知;他们变得娇生惯养、易受伤害。对周围事物失去了热情,学习上难以集中精力,玩耍时缺乏灵感,做什么事都显得提不起劲。

身体软塌塌,眼睛空洞洞,整个一副“能量严重不足”的样子。

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概念——自然缺陷。

理查德·洛夫指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少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这导致了他们面临诸多问题。

草木生长,需依托自然之雨露滋养,人亦然;尤其是孩童,他们的成长更是离不开这份滋养。

封闭的牢笼,养不出灵敏聪慧的孩子

罗振宇提出过一个很新颖的观点。

他说,人的智商不在脑子里,而在关系中。

唯有走出家门,投身于学校或职场,与人交往、经历世事,个体的思维方得以磨砺。

如同我们这些成年人,每日都要应对工作事务,与上司、客户进行交流,同时与同事、朋友保持互动。

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大脑保持高度活跃,而行动力则被一系列具体事务不断推动,从而逐渐增强。

若长期失业在家或提前步入退休生活,与外界的互动骤减,个体将迅速出现能力退化的现象。

孩子也是如此。

只有走入真实生活,多和人接触,生存本领才能慢慢培养出来。

看过一个报道。

江西有个女孩,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对她的引导少之又少。

自幼至长,她常常待在家中,起初是沉迷于阅读,后来则转向了手机游戏。

高中那会,父母回到她身边,打算督促一下她的学习。

可刚没收手机,孩子就心烦意乱,慌张得不行。

带她前往心理医生处就诊,结果发现这位女孩在肢体动作和言语表达方面,与同龄儿童相比,存在显著的滞后现象。

还有一点,女孩因为长期缺少户外光照,双眼近视达900多度。

美国医学博士斯图尔特·布朗,历经数十年不懈探索,最终得出了一个明确的观点:

小时候一天到晚待在家里的孩子,长大后更难适应新的环境。

人终归要走向社会,尽早接触真实生活,孩子才能尽早独立。

在当今这个时代,众多生存所必需的技能,往往需要通过生活中的磨练与挑战来培养。

所以,别放任孩子“宅”下去了,多带他出去走走。

_在家呆一天怎么说_在家待一天的语录

去菜市场、超市,让他感知一下物价,看看烟火人间;

去逛街、看电影、短途旅行,让他自己查查路线、做做攻略;

去听演讲、参加社区活动,让他与社会有更多具体的链接。

只要走出家门,社会这堂生存课,就开讲了。

小时候越是不出门,长大后就越难走出家门

有心理学教授,做过一个对比实验:

他们将同一胎所生的小白鼠分成了三组。

一组锁在铁笼中,一组在相对贫乏的环境中。

还有一组在光线充足、外界刺激丰富的多元环境中。

结果显示,前两组的老鼠迟钝不爱动。

第三组老鼠,在充满多样刺激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它们的大脑皮层厚度增加,行为举止也显得更加活跃和机智。

这组对比试验,揭露出:环境对个体成长有巨大的影响。

看过一个网友分享,她就是从小待在铁笼的“小白鼠”。

她性格内敛,有点社恐,大学毕业前,能不出门就不出。

但人总有长大的一天,总要走入社会,去赚钱养活自己。

所以,大学毕业后,网友必然要走出去找工作。

这下,可难坏她了,她发现自己什么也不会。

外出时不知如何乘车,遇到他人时不知如何交流,置身于不熟悉的环境中,连抬头都感到困难,说话也变得不流利。若有人主动搭话,她更是感到尴尬,常常直接陷入沉默,有时甚至因为紧张而浑身冒汗、头晕目眩。

她这才意识到,小时候不喜欢出门,长大后根本出不了门。

严重的社交焦虑,只会硬生生地把人再逼回家里。

心理专家黄仕明说:

“生活就是一个不断走出去回来,再走出去再回来的过程。”

无论年龄大小,唯有迈出家门,与外界建立联系,方能获得外界的信息反馈。

这些反弹回来的影响,正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宝贵的体验。

体验越多,经验越丰富,能力也就越强,对生活就越有把握。

家庭是心灵的避风港,外界则是奋斗的竞技场,我们应当教会孩子们如何在这两个不同的“专属空间”中自如切换。

在孩子的视野中,若不外出,家便构成了他生活的全部;而一旦踏出家门,整个世界便成为了他的家园。

及早置身于真实且繁复的现实生活场景,孩子将来成长的道路上便不会感到过于焦虑。

不想养废孩子,就要催他多出门

哈佛大学的校长德鲁·福斯特曾言,认识并探索这个世界,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是一门不可或缺的学科。

人不可能一辈子待在家里,不可能永远不与人产生交集。

不想孩子未来走得辛苦,现在就要催着他多出门。

让他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生活的应用,让他摆脱对手机的过度依赖,去探索更为丰富的娱乐方式。

人需亲历世间万象,方能形成对世界的认知;需切实地生活,才能树立起对人生的看法。

《陪你在全世界长大》这部纪录片,讲述了“80后”父母带着他们的孩子周游世界的经历,其内容一直让我深受感动。

在父母支持下,孩子从三岁起就开始了他的旅行生涯。

之后几年间,一家人走过二十多个国家,最终到达南北极。

在旅途中,他们与企鹅翩翩起舞,与北极熊亲密互动,累积了众多难忘的回忆与经历。

在影片中,那位父亲反复强调:孩子们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亲身实践,去走遍千山万水。

行走之际,思维、视野、格局亦随之流转,愈发宽广。

虽然,我们很少有人有这个条件,带着孩子环游世界。

但“多出门走走”,却有的是机会与方案。

每日稍早起床,上学前进行十分钟晨跑,放学后稍晚归家,与孩子一同在操场上踢球。

在周末,我打算抽出半天时光去登山探险,紧接着,再利用另一半天的时间去拜访亲朋好友。

在寒暑假期间,若条件允许,不妨安排一次长途旅行;若条件有限,则可多参与生活实践,无论是打工还是投身社区服务。

生活中,很多孩子状态不好,根源就是压抑太久了。

终年不见阳光,不受微风拂面,并非蛰居室内,便是日复一日沉浸在学业之中。

能量流动不起来,孩子的精气神只会越来越萎靡。

生活讲究磁场,能量需要交换,人是环境动物。

足不出户,孩子会把自己憋出内伤。

多出门走走,他们才会在风吹雨淋中,拔节生长。

与家长朋友们共勉。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所有文章图片内容,由AI一键生成,根据关键词和其他参数进行文章自动采集、加工、发布。不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时效性负责。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长子县融媒体中心 www.zzc-media.com XML地图
三十头镇卫生院 黄石市委机关幼儿园

关于站点

‌长子县融媒体中心‌是长子县的一个重要媒体机构,主要负责新闻宣传和媒体融合工作。由原‌长子县广播电视台和‌长子县新闻中心合并组建,成立于2018年12月,标志着长子县新闻宣传工作进入了融合发展的新时代‌。长子县融媒体中心位于山西省长子县会堂四楼,是长子县新闻发布和宣传活动的主要枢纽‌。

搜索Search

搜索一下,你就知道。

温馨提示

三折疯抢.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