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07 观看122258 次
□ 申修福
《发鸠山在哪里》,这是文友王潞军的文章标题,也是他向历史与现实发出的惊天一问。这篇文章第一次提出“两座发鸠山”的问题,被称之为“长子发鸠山”与“高平发鸠山”。文章传到长子,在《长子历史文化研究》上一发表,便引起轩然大波。
何以如此?其情必有缘由。
原来发鸠山并非一般普通山峦,它不像诸如方山、凤凰山那样的山,方山和凤凰山的同名者在全国各地广多不少, 东南西北不下几十个,但人们听了见了并不在意。而发鸠山却不同,因为发鸠山是天下名山,是赫然屹立于《山海经》两千多年的上党祖山,是充满悲壮神奇色彩和顽强拼搏精神的英雄之山,道义之山。发鸠山和精卫鸟已成为长子的象征,长子的文化符号,长子人民的精神图腾。千百年来,长子人民不仅世世代代传承精卫文化,更世世代代传承精卫精神和精卫信仰。在古老的长子大地上,到处可见发鸠山挺立,到处可闻精卫鸟鸣啭,你看,发鸠山林场、发鸠山诗社、精卫鸟文学会……用发鸠山和精卫鸟命名的场、湖、道、路、街、站、所、商店、旅社、学校、社团、期刊、图书、文艺副刊、城市标志、食品系列,等等;遍及全县城乡;讴歌赞颂发鸠山和精卫鸟的各类形式文艺作品更是铺天盖地,响彻山山水水,荡漾角角落落。发鸠山和精卫鸟已同长子人民紧紧连结在一起,生活在一起,融化在一起。
如今,竟然平地一声雷,出现了“两座发鸠山”,怎能不使人感到罕而又罕,奇而又奇!对此,长子人第一反映是“惊诧”,接着便声声“追问”:这是怎么了?为什么会有此类事发生?这是长子的问题,还是高平的问题?面对此景,我作为一名长子文化人,岂能闻而安之,避而远之?于是思考两山形成之因,琢磨“两座发鸠山”将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感到有责任弄清谁是谁非,谁真谁假,谁是原初之本,谁是后来所变?而要弄清这些,一切大话空话气话,通通于事无补,只能让事实说话,让历史作证。就这样,我钻进古籍堆里,左翻右找,苦苦探求。
先看“长子发鸡山”。
对于“长子发鸠山”,我已在《万古岿然发鸠山》一文中列举了《史记》《汉书》《后汉书》《魏书》《 括地志》《元丰九域志》《金志》《明史》等古籍中有关记述,这里再将找到的又一批证据分述如下:
① 汉代人桑钦编著《水经》一书说:“浊漳水,出上党长子县西发鸠山。
②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编著的《水经注》一书说:“浊漳水出鹿谷山,与发鸠山连麓而在南。”
③ 唐代地理志代表作、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总地志《元和郡县志》说:“长子县发鸠山,在县西南六十五里。
④ 记述宋代疆域版图的《太平寰宇记》一书说:“岳阳县,八十川水,在县东三十里,出潞州长子县发鸠山西南,流入县界合沁水北,川长八十里,故名八十川。”
⑤《大明一统志》说:“八十里川,在安泽县东一百六十里,源出潞州长子县发鸠山西南,合沁水,川长八十里,故名。”
⑥ 明弘治《潞州志》说:“发鸠山一名鹿谷,山在县西五十里。按《书·禹贡》说:浊漳水出上党长子县鹿谷山,即发鸠山。《前汉书·地理志》:鹿谷山,漳水所出。《后汉书·郡国志》:“长子有发鸠山,漳水出焉。”
⑦ 著名神话研究专家袁柯编著的《中国神话传说词典》记述:“发鸠山,清吴任臣《山海经广注》引《律学新说》云:“伞盖山西北三十里曰发鸠山。山下有泉,泉上有庙,浊漳水之源也。”
⑧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编撰、江西教育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名辞典》说:“发鸠山,在今山西长子县西,浊漳河发源于比。”
⑨ 山西著名史志专家刘纬毅编著的《山西历史地名词典》说:“发鸠山,一名发苞山,一名鹿谷山,一名廉山,在长子西25公里处。”
⑩ 山西省地图集编辑部编制、山东省地图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山西省分县地图册》对“长子县”如此记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为太岳山向长治盆地的过渡地带。西部山地高峻,自北而南为峰峦起伏的发鸠山。著名山峰有顶顶山、方山、雨井山,最高峰方山海拔1646米……县内主要河流有浊漳河、岚河、雍河、丹河等,其中浊漳河最大。浊漳河又名浊漳南源,发源于本县发鸠山东麓,属海河水系,流水长年不断。”
以上所举,都是历代专家所著,且都是公开出版发行,具有严肃正规和权威性的历史地理志书,这些志书都不约而同、口径一致地记述着一个基本事实:“发鸠山在长子。”这是一种历史共识,是经过代代审核考订得到社会公认的科学结论。
下边再看“高平发鸠山”。
我查遍了从先秦到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元、明等历代所有史志古籍,没有见到一处“发鸠山在高平”的相关记载。
可是到了清代,据潞军文章披露,顺治《高平县志》中竟然出现了发鸠山映像,说:“发鸠山,在县北五十里,为丹水之源。…… 凤头山,在县西北四十五里,即发鸠山之巅……丹河,源出发鸠山。”
这段记述太突兀、太离奇了,与《山海经》等众多古籍记述大相径庭,堪称一曲从未听见过的“历史反调”。县志编撰者如此述说,不知依据何种宝典,莫非是掌握到了什么“天赐密件”?冷静思考下来,觉得不可能,还是应该从历代古籍或其他文字中找我。于是我找到两条,姑且作为《高平县志》编写者敢于写出如此离奇文字的“宝贵”依据吧。
其一、《淮南子》中的一句注释。说:“发苞之山,丹水出其阳,漳水出其阴。发苞,即发鸠也。”
其二、仙翁庙中的一块元代碑记。碑记说:“邑之乾隅约再舍许,有山曰伞盖,即古发鸠山也。”
这两条记述,是否真实、准确?咱们一条一条来剖析辩别。先说第一条。这条记述,大错。错就错在那位注者根本不了解发鸠山的方位、走向和体态形貌,更不知漳、丹二水的源头和流向。发鸠山是坐落在长子县西部呈南北走向的高大山脉,浊漳河发源于发鸠山东麓,是由西向东而流;而丹河则是发源于东西走向的仙公山和丹朱岭南麓,是由北向南而流。两条河的源头并非出自同一山,说“丹水出其阳,漳水出其阴”,显然驴唇不对马嘴。
再说第二条。这一条前半句基本准确。“邑之乾隅”,是说:“高平县西北角边界地方”;“约再舍许”,是说:“大约向西北再走三十里左右”(一舍是为30里),接着说:“有山曰伞盖 ”,也对。但最后说:“即古发鸠山也。”就不对了。因为这种说法历代志书不曾有过,很可能是一种民间口传,况且又仅是碑文编撰者一家之言,碑文一般是由某先生写好刻在碑上就行了,不像历史志书那样严格审核、层层把关,所以碑文的可信度就大打折扣了。事实上这句话已被明代学者朱载堉给否定了,朱在《律学新说》一书中说:“伞盖山西北三十里曰发鸠山。”综合碑文和朱载堉所言,可以明白:高平西北角边界再向西北走三十里是伞盖山,伞盖山西北再走三十里,那才是发鸠山。发鸠山离高平何其远也!
这样一来,清顺治《高平县志》的编者先生们就只能落个“胡编乱造”的名声了,他们这样做,不仅没给高平争了光,相反是给高平丢了脸,因为“假相”终究是站不住脚的,骗不了人的,历史和事实是无情的!
同样存在“造假”问题的还有一本书,这本书叫《山西高平炎帝故里》,2014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中有两幅地图,将天下名山,上党祖山——发鸠山,随意摆布、作践、遭塌,令人难以容忍。其中一幅是《高平市地图》,图中居然将发鸠山一名标示在其地图西北角落一个很隐蔽的地方。另一幅为《上党地区炎帝庙分布图》,图中将“发鸠山”从长子西“牵移”到长子南与高平交界之处。这显然是一种狠要面子不顾理的做法,既不地道又不正派,有失体面和尊严。
在我们中华这块文明土地上,大凡名人名地名山水,是不容许存在相同“名称”的,如诸葛亮、李大钊,鲁迅、赵树理、申纪兰、韶山、泰山、五台山、八达岭、九寨沟、山海关、青海湖、约鱼岛,等等,因为名人名地名山水,都具有各自独特的专美性和唯一性,是不能随便冒名的,否则就难免会酿成“真假李逵”“真假猴王”“真假包公”那样的麻烦官司和闹剧。